我爸爸得了2型糖尿病半年多了,控制的还算挺好。可最近发现右手...

会员2 8 已回复
我爸爸得了2型糖尿病半年多了,控制的还算挺好。可最近发现右手抖,尤其是吃饭的时候,请问这和糖尿病有关吗?那该怎么注意呢?
医生回答 共1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会员1
擅长:
我佛慈悲:
释了见法师心愿: 在弘扬佛法、慈航普渡的修行生涯中,
以慈悲喜舍之心,与众生结缘。
了见法师在鸡足山出家数十年,精学佛理佛经,在修行期间
拜祝圣寺XX大和尚为师,研学中国传统的中医、中药。在安宁
曹溪寺、法华寺任主持期间又参与云南民间、民族医学研究会,
潜心研学和收集民间神奇疗效的祖传秘方奉献于世、济世救人。
由于寺院经济薄弱,所收集的药方均有成本,如若能为您以
较少的费用解除您的病痛,您将随喜功德。中、草药配方有个体
差异,您服用后,如无疗效,寺院将为您寻求中医名师。
祝福平安!吉祥!万事如意!


2001年荣获新世纪全国首届华佗“医圣 "药王杯”经验交流大会金奖

网址:http://ynmzmjyyzs.blog.bokee.net
E-mail: serveiceynyangyong@sina.com
ynyangyong1981@sina.com
Q Q:359958232
联 系 人:许医生
医师证号:141530103000627
云南民族民间医药诊所
安宁市法华寺佛药堂(医院)
云南省民族民间医药学会
有用0
相关问答

得了2型糖尿病不影响生育。糖尿病的遗传方式为隐性遗传,常隔代或隔数代遗传。糖尿病病人遗传给下一代的不是病的本身,而是遗传易发生糖尿病的体质,即突变基因遗传,又称之为糖尿病易感性。

潘永源 主任医师 内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糖尿病 甲亢 甲减 妊娠糖尿病 高血压 骨质疏松 高尿酸血症 肥胖 更年期综合征

二型糖尿病糖尿病占糖尿病的绝大多数,其遗传方式为多基因遗传。
一些有糖尿病基因的人患糖尿病的几率是普通人的15-20倍。目前已经发现了很多糖尿病的易感基因,但并不是一定要携带该基因才会患病,还有后天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因此,不建议对这部分人群进行糖尿病基因检测,以判断患糖尿病的风险。根据糖尿病指南,一级亲属,即父母和兄弟姐妹患有糖尿病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明显高于无糖尿病家族史的人。

孙香兰 副主任医师 内科 山东省立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一般不会影响寿命,如果长期血糖控制不好是影响寿命的,糖尿病治疗必须以饮食控制,运动治疗为前提。糖尿病应避免进食糖及含糖食物,减少进食高脂肪及高胆固醇食物,适量进食高纤维及淀粉质食物,进食要少食多餐。运动的选择应当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应尽可能做全身运动,包括散步和慢跑等。

潘永源 主任医师 内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糖尿病 甲亢 甲减 妊娠糖尿病 高血压 骨质疏松 高尿酸血症 肥胖 更年期综合征

孕妇的血糖水平与正常人,特别是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不同。孕妇的空腹血糖管理相对严格。因为要考虑母亲和胎儿的安全,所以血糖控制范围如下。
1.孕妇患有妊娠期糖尿病时空腹血糖标准为3.3-5.3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为4.4-6.7MMOL/L。
2.孕期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指标稍高,建议孕妇空腹血糖控制在5.5mmol/L以下,饭后2小时在7.0mmol/L以下。
孕妇的血糖控制不是越低越好。因为血糖控制太低会影响胎儿的健康,特别是脑细胞的发育。因此,孕妇的体重和血糖控制最好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孙香兰 副主任医师 内科 山东省立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糖尿病饮食控制的目的如下:
1.纠正代谢紊乱,糖尿病患者的代谢紊乱可以通过饮食来控制,合理的饮食可以达到控制血糖和血脂。
2.降低胰岛负荷,控制饮食,可以使胰岛细胞得到休息,恢复部分功能。
3.控制饮食可以促进自我消耗,减少多余脂肪,增强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脂,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4.降低餐后血糖,控制饮食可以降低餐后血糖,反馈可以减少对胰岛的刺激,有利于胰岛功能的恢复。
5.能很好地控制血糖,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延缓和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孙香兰 副主任医师 内科 山东省立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妊娠期糖尿病血糖控制的标准如下:
妊娠期糖尿病与糖尿病的症状相似,而妊娠期糖尿病的早期症状不明显,一般是在怀孕中晚期的症状比较明显,尤其是在怀孕二十四周的时候,妊娠期糖尿病的症状比较容易,比较容易筛查出来,通常产妇表现为多饮、多尿的情况,也有可能无任何症状,可能表现为胎儿偏大或偏小的情况。需要在怀孕二十周至三十二周时需要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需要空腹抽血检查。

王凤英 主任医师 妇产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高危妊娠、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宫内生长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