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有很多,首先血小板破坏增多,主要体内有血小板抗体,因此可以破坏血小板,导致血小板减少,例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另外脾功能亢进的患者,血小板在脾脏被破坏,也可以引起血小板减少。其次血小板生成减少,例如再生障碍性贫血,主要是由于骨髓增生低下,造血功能不良引起血小板减少。第三,血小板消耗增加,例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会容易引起自发性出血,就是在病人没有任何外伤的情况下就出现了出血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的出血点、瘀斑,也可能出现鼻腔、牙龈的出血,严重的还会导致呕血、黑便、尿血等内脏出血的情况。
血小板平均体积偏高说明在外周血中右许多体积偏大的血小板,同时体积偏大的血小板也就是成熟度较差的血小板,而成熟较高的血小板一般体积都偏小,最常见的原因就是骨髓中尚未完全成熟的体积偏大的血小板提前释放出来,常见于外周血中有免疫性血小板破坏,最常见的一种疾病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单纯看血小板数量,属于中度减少。首先取决于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病因,比如是由于感染或者药物引起的,经过抗感染或者停用相关药物以后,血小板的数量就会逐渐恢复正常,没有严重的后果。但是,如果是由于急性白血病引起的,除了血小板减少以外,还可能伴有发热、贫血、器官浸润等一系列症状,属于比较严重,如果不积极治疗,病情进一步发展,血小板数量会进一步下降,会出现鼻腔出血、牙龈出血,严重者甚至发生颅脑出血而死亡。
白细胞增多,尤其是高于5万以上,容易堵塞血管。白细胞升高可见于急性感染如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感染,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应用某些药物如激素等。
化验单上的血黏度指标是反映血液黏滞性,血液黏度为血液流动时所受切应力与切变率的比值,常用血液黏度计测定。血液黏度是血液流变性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生理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