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 用了黄体酮胶丸仍未来怎麽办_寻医问药网_xywy.com

用了黄体酮胶丸仍未来怎麽办

会员52159511 32岁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用了黄体酮胶丸仍未来怎麽办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

医生开了补佳乐1天1片太慢了能1天2片吗

医生回答 共3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陶国龙 医师 安丘市经济开发区卫生院 外科 一级甲等
擅长:颈椎病,骨折,椎间盘突出
已帮助用户: 90709
问题分析:您好,根据您的描述,考虑您服用黄体酮是想催例假的到来,一般来说,服用黄体酮后需要3-7的时间才能发挥作用。
意见建议:像您这种情况,本身黄体酮分泌量少,导致自身排卵不正常或者延期,需要在例假到来之后对身体予以调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调理月经周期,一般是通过中药的手段来调理的。希望对您有帮助。
有用0
关注
高云鹏 药师 向阳湖卫生院 药品保健品 一级甲等
擅长:药物过敏,药物性水肿,副作用,配伍禁忌,内分泌调节...
已帮助用户: 149
问题分析:您好,药物达到药效是需要时间的,希望您能遵守医嘱合理用药,剂量过大有可能会导致一些不良反应的发生,甚至引发毒性反应,并不能改善身体,反而损伤了身体。
意见建议:建议您放松心态,不要太过紧张或者着急,情绪也是影响身体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放松心情,合理用药,才能更快更好的恢复。
有用0
关注
胡柳丽 主治医师 海南现代妇婴医院 妇产科
擅长:宫颈炎,先兆流产,人流
已帮助用户: 11291
问题分析:您可能是闭经,继发性闭经是指正常月经周期建立后,月经停止6个月以上,或按自身原有月经周期停止3个周期以上。
意见建议:闭经按生殖轴病变和功能失调的部位分为下丘脑性闭经、垂体性闭经、卵巢性闭经、子宫性闭经以及生殖道发育异常性闭经。 在治疗方法上也不一样,用黄体酮也未来月经,可能体内缺乏雌激素的I型闭经。
有用0
相关问答

用黄体酮调理月经周期,一般口服期间是不会来月经的,停药3到7天来月经,平时尽量放松心情,缓解压力,保证睡眠,不要熬夜,不要吃凉的辣的刺激的食物。月经不调的原因是比较多的,像是子宫肌瘤,发育异常或者是营养不良等,另外像是血压病,肝病、内分泌病等全身性疾病也是会诱发月经不调的出现的。

周敬伟 副主任医师 妇产科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红斑狼疮,皮肌炎,银屑病,性传播疾病,白癜风,痤疮

正常情况下,从排卵到着床一般需要7-10天。在同房之后最快什么时候能知道怀孕,一般需要十天左右,但要更准确的结果,最好是在正常月经延后的情况下做早孕测试,或者到医院做妊娠检查。

周敬伟 副主任医师 妇产科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红斑狼疮,皮肌炎,银屑病,性传播疾病,白癜风,痤疮

有痔疮不严重,局部用药治疗就可以了,平时需要多喝水,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粗纤维食物,生活起居规律,排便规律,这样就避免便秘了,不可以长期坐这不动,要注意局部卫生,答辩过后用盐水清洗,不管是用局部用药治疗的还是手术,这些都需要注意。

姜金波 副主任医师 外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胃肠外科、肛肠外科、腹壁疝外科。

肛裂易导致大便后出现疼痛或者出血,如果没有及时调理,很可能会导致感染或者贫血的,如果确诊,可以暂时通过保守用药的方式调理看一下,多吃清淡的食物,注意不要吃辛辣的食物,症状没有缓解及时到医院就诊,进行针对性的检查,有利于明确诊断后对症治疗。

姜金波 副主任医师 外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胃肠外科、肛肠外科、腹壁疝外科。

早上起来口腔有血,可能是以下原因导致:
1、牙周炎:牙周炎患者由于口腔内存在大量的牙结石,对牙龈造成压迫形成炎症,就有可能会导致牙龈出血的问题,需要及早到医院进行超声洁牙来将牙结石去除干净,并且定期做好牙周维护。
2、鼻腔出血:由于人体的鼻腔跟口腔是相通的,平时鼻黏膜有可能会出现出血,需要到五官科检查鼻粘膜是否出现损伤,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涂红霉素软膏来进行消炎。

尹新芹 主任医师 五官科 山东省立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牙体牙髓病、根尖病、口腔黏膜病及儿童口腔病的诊治,尢其根管治疗及残根、残冠的保留。

其实在将来,只要医学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可以治疗好高血压,不过现在的血压很难治好,所以高血压病人最好要经常口服一些降压药,比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等。
有高血压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多吃高脂肪、高热量的食品,要多吃一些蔬菜和水果,多做一些锻炼,加强体质,要有规律的生活习惯,避免晚上睡觉,要注意休息,保持心情平和,避免过度的兴奋和紧张。血压是指人体内的血液对人体的压迫,如果血压上升到了140mmHg以上,或者舒张压在90mmHg以上,这就是所谓的高血压。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