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尿裤子留下阴影,怎么办?

会员53149480 17岁 已回复
在三年级多有去庙会,人太多了,找不到厕所就忍不住尿裤子了,就这件事,后来受了刺激. 此后动不动就想上厕所,在家里没事,一出门几乎看见了就想去,或者从家去吃饭,到了餐馆就要去,吃完还要去,路上看见还要去,才能回家,在学校有时候一节课都忍不了,每次下课都要去,不想去也要去,害怕下节课想上,17岁正,是个男孩. 又一次和同学出去,中午吃饭喝了饮料,害怕自己想去厕所,一直想着,和同学们一起上公车,刚上去,要坐一会,可是就突然想去,一时间就是特别害怕会憋不住,心里烦躁,强逼自己非要下车找厕所,同学都很无奈,当时行为也很怪,甚至无法等到车站,在车上就大声的说:“我忍不住来,真的不行了,还要多久才到站啊!”大家都很尴尬,但是当时就是受不了,下了车就感觉舒服多了,可能车上太颠簸了.
医生回答 共2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张可娜 护士 巩义市第一人民医院 妇产科 二级甲等
擅长:妇产科
已帮助用户: 163698
指导意见:你好;根据你的主诉和症状看;是心理紧张引起的神经性膀胱收缩. 该病症可以使用中医的针灸,和使用营养神经的药物治疗就可以了.也可以在出门和心情简章的时候,服用镇静类的药物就可以改善症状了.
有用0
关注
张世思 重庆市西山坪劳动教养管理所医院 心理诊所 一级甲等
擅长:情感障碍,心理障碍,网络依赖,网络综合症
已帮助用户: 278
心理分析:您好!您的尿频情况是神经性的,不过为了排除身体上的疾病,您还是需要去泌尿科去做一下检查。您小时候在公共场合尿裤子的经历给您带来了很大的羞耻感,经过很多年过去了,但是您还是没有摆脱这种感觉。
心理指导:您可以去当地泌尿科和心理科,通过专业的心理援助,帮助您减少外出时对尿裤子的紧张感,并配合一些药物,减轻对上厕所的关注。通过阶段性的治疗,您上述的情况会慢慢地改善的。
有用0
相关问答

这是急迫性尿失禁,是指一有了尿意,会产生强烈的排尿欲望,不受自己的意志控制,而需要立即排尿,有时会来不及走到厕所,这是膀胱过度活动症的表现。进行对症治疗。平时也要加强体育锻炼,睡前不要喝太多的水,每天晚上要设个闹铃,定时起来小便,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有助于改善。

李玉涛 主治医师 外科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专业擅长:无精症、少精症、弱精症、精子畸形、前列腺炎、勃起功能障碍、早泄、精囊炎等疾病的诊治,熟练掌握人工授精等辅助生殖技术。

小孩子出现尿裤子可能是孩子比较紧张,所以就憋尿,养成习惯尿裤子。还有就是在家的时候,妈妈经常讲孩子经常尿湿裤子,那有可能对小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可以通过视频或者电视给孩子去引导,这样子可能起到更大的作用。小孩子睡觉前少喝点水,还有要叫孩子起来尿尿,如果不行就去医院就诊。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可能以下病因导致。一需要考虑神经性尿尿次数增多引起。第二需要考虑泌尿系感染导致的尿尿次数增多,尿急。第三需要考虑隐性脊柱裂压迫神经引起只是初步考虑,需要小儿外科尿常规检查,超声波检查,以及腰骶椎拍片检查,综合分析,明确病因再做治疗。

陈瑶 副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省立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各种新生儿期疾病:如早产儿、新生儿肺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等,以及婴幼儿期疾病:如支气管肺炎、小儿腹泻病、婴儿肝炎综合征等,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早产儿(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及危重新生儿的救治。

出现这种现象考虑就是平时缺乏锻炼,尿道括约肌松弛有关系的。建议经常进行跳跃性活动,坚持每天进行跳绳活动,开始会出现尿裤子的情况,患者坚持症状会逐渐恢复正常。出现这种现象考虑就是平时缺乏锻炼,尿道括约肌松弛有关系的。

李明 副主任医师 外科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泌尿外科常见疾病的诊治。

孩子年龄小,神经系统及泌尿系统发育尚未完全,自我控制能力稍差,是会出现这种问题的。随着年龄增长,会自然好转的。主要就是加强教育,让他意识到经常尿裤子是一件很丢脸、很出丑的事情,从而建立一种条件反射,他不会随便尿裤子。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儿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呼吸神经疾患、小儿癫痫等疾病的诊治。

尿裤子属于正常现象。平日里要对家催促小孩小便,最初要非常有耐心的灌输与沟通,需要身边大人的引导,问孩子没有有尿尿,如果想尿尿要找小马桶。慢慢的小孩就会适应这个习惯,到最终独立的解决大小便。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