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铜绿假单胞菌性角膜炎?

会员53467133 45岁 已回复
邻居现在被查出是铜绿假单胞菌性角膜炎,之前没有接触过这个病,咨询后我才知道这个病是非常的,如果不及时治疗后果很严重的,邻居之前的身体一直很好的,但不知道为什么会得这个病。什么是铜绿假单胞菌性角膜炎?
医生回答 共2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郭锐 医师 山东省冠县医院 五官科 二级甲等
擅长:五官科、近视
已帮助用户: 3477
问题分析:这是一种急性化脓性角膜溃疡,起病急,发展快,可在很短的时间内使角膜组织溶解及坏死,主要有眼痛,畏光流泪,视力下降等症状
意见建议:1.局部频繁使用抗生素眼水,如妥布霉素眼水,晚间涂左氧氟沙星眼膏,口服维生素c片,并适当使用糖皮质激素2.不吸烟饮酒,忌辛辣刺激饮食3.注意眼部护理,防止继发感染
有用0
关注
宋建 主治医师 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五官科 三级
擅长:眼球穿孔伤,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玻璃体出血,老年...
已帮助用户: 29503
问题分析:根据你说的情况,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细菌的名称,铜绿假单胞菌性角膜炎是一种极为严重的急性化脓性角膜溃疡
意见建议:这种疾病发展比较快,24小时可能造成角膜穿孔造成严重后果,一般需要住院治疗
有用0
相关问答

疱疹角膜炎是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角膜炎。
疱疹角膜炎属于病毒性角膜炎中的一种,会使患者出现畏光、流泪、眼红、有分泌物、视力下降等症状。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贝复舒滴眼液来促进病灶修复加速愈合。治疗期间,要注意眼部卫生,不要用手摸,还要清淡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利于身体恢复。

张文娟 主任医师 皮肤科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银屑病、扁平苔藓、老年瘙痒病、掌跖脓疱病、真菌病、皮肤疑难病、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皮肤病

一般来说,铜绿假单胞菌脑膜炎可能是以下原因:
铜绿假单胞菌脑膜炎是由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可能是通过头颅创口直接进入蛛网膜下腔,或是从其他创口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蛛网膜下腔。好发于开发性颅脑外伤、脑部手术、严重烧伤或免疫力低下患者。特别是当免疫力低下或使用糖皮质激素时会导致机会性感染,需要积极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还需作息规律,比如慢跑、游泳等,保持饮食清淡、营养,适当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健康。

吕志勤 主任医师 内科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小孩角膜炎通常不会传染。
根据角膜炎的种类,可以分为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等,但在一般情况下,小孩的角膜炎通常是不会传染的。由于角膜炎的类型不同,其治疗方法通常也各有差异。儿童出现角膜炎时要及时到医院检查,要针对不同的病因进行治疗,不能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在出现小孩角膜炎时,家长要注意小孩的手部和眼部的卫生,避免其炎症的加重。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小儿间擦疹是皮肤皱褶处湿热、积汗、相互摩擦导致的皮肤充血,进而导致皮肤急性炎症。
小儿间擦疹有时会合并细菌或真菌感染,新生儿和肥胖婴幼儿较常见,皮肤的损害仅在皱褶处,如腋窝、耳根后窝、腹股沟、阴囊和大腿之间、肛门附近等处。皮肤有红斑肿胀、边缘清楚、多汗、潮湿、表皮浸湿、表皮剥脱,渗出糜烂和浆液,感染可能导致微小脓包和溃疡。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腰背筋膜又称胸腰筋膜,是身体中力量最强的筋膜之一,覆盖于腰背部,骶骨部各处,包裹骶棘肌而充当背阔肌和腹内斜肌、腹横肌起点处一旦遇冷,见风,潮湿,肌筋膜损伤发生无菌性炎症并刺激,压迫神经,可出现弥漫性腰背疼痛。疼痛部位不明确,稍微活动就会感到疼痛。
慢性疼痛通常表现为昼轻夜重,在平躺和休息状态下疼痛亦无减轻,对睡眠影响较大,还可感觉皮肤冰凉刺痛,压痛部位可有明显压痛点。

刘凤岐 主任医师 外科 北京友谊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足踝外科,足跟痛、脚掌疼、拇外翻、平足等等。

室上性早搏是指窦房结以外的心房任何部位造成的心房激动。
早搏指的是较早的心跳,而室上性早搏则是源于心脏的早搏。心房、心室和房室的结合部是由心房构成的。由室内引起的早期收缩称为房室早搏;由心房引起的早搏称为房性早搏;早搏源于房室结节处,称为交界前收缩。心房早搏与结合性早搏是由心房早搏引起的。室上性早搏以房性早搏为主,如果房性早搏持续不断,那么就是房性心动过速。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