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隅发室性早搏

会员54030475 52岁 已回复
男,今年51岁,血压强6年一直服络活喜和银杏叶片。五天前,心脏突然出现早搏。到医院检查,彩超诊断是动脉硬化改变,动态心电室性早搏82次,房早2次,医生说是高血压引起的。医生开了缬沙坦氨氯地平片、振元片和参松养心胶囊,我自己还加了养心氏和谷维素,服用两天病情未见好转,只要稍一活动还会出现早搏,身体使不上劲,两腿有沭沭的感觉。怎样才能控制住早搏
医生回答 共2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杜志刚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 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格林-巴利综合征,脑梗塞,面神经...
已帮助用户: 10626
问题分析:您的情况目前不除外是高血压病导致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出现心律失常,是高血压后的靶器官损害
意见建议:建议您按时服用药物,加用倍他乐克来纠正早搏,因为早搏并不多见,所以您也不必过于担心,按时服用药物,保持足够睡眠。
有用0
关注
鲁兴勇 医师 中铁十五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医院 中医科 二级
擅长:中医科,尤其擅长体寒等疾病
已帮助用户: 63749
问题分析:你好!所谓的室性早搏与房性早搏,都是心脏超负荷的表现,也都是心脏病的症状表现之一。中医认为多与心血不足或心阳虚弱有关。
意见建议:从你所讲的伴随高血压与所选用的药品来看,虽然说是基本对症可用,但还没有从病因上进行治疗。建议可用芪苈强心胶囊,来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利水消肿试试。
有用0
相关问答

一般情况下,室性早搏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日常护理等方式来进行治疗,具体内容如下:
1.药物治疗:如果患者患有室性早搏,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β受体阻滞剂、抗心律失常药物等进行治疗,以缓解不适症状。
2.日常护理:室性早搏患者应注意进行日常护理,要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不要进行剧烈运动,要避免饮用咖啡、浓茶、可乐等音频,以刺激交感神经。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室性早搏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一、戒烟限酒少饮浓茶,咖啡之类的饮料,这是心脏早搏患者饮食中首要关注的问题,由于这些均为心脏早搏中某些致命因子。
二、多吃淡的食物、易消化食物,偶有无盐餐,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和辣椒较少,由于蔬果对多种维生素都有好处,有利于多种病害的防治。
三、心律失常用药应引起重视,因多数抗心律失常药具有降低心功能的作用,延缓心电传导,甚至还会出现一些副作用,如新心律失常,因此,使用药物时,应该权衡利弊,选择疗效高,副作用少,早搏患者的病情要有所不同,采用不同处理方式。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通常来说,多源性室性早搏危险,具体分析如下:
单源室早通常发生在同一处,若无室性心动过速,则其发生的风险相对较小。多源室早提示室早发于两个以上的位置,有室早频发,可能会存在二三联律,严重者可能会出现室性心动过速等情况。多源性室早是一种比较危险的心律失常,包括缺血性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等。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室性早搏的危害大不大取决于早搏的频率、形态、早搏发生的时机及是否合并基础心脏疾病。
如果是偶尔出现的早搏一般是一分钟五次以下,对身体没有任何的伤害。但如果是恶性的,比如突发的室性早搏,就会有心悸、胸口发紧、气短等症状。要进行动态的心电图检查,结合患者的心脏状况和甲状腺的功能来判断是否要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情况下,如果是频发性的室性早搏,可能是心脏器官出现了异常或者身体代谢异常引起的,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一般是比较严重的,建议患者及时去医院就诊,查明病因后对症治疗,从而改善心脏早搏的情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阿司匹林片、替格瑞洛片、吲哚布芬片等药物进行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甲状腺片、丙硫氧嘧啶片、甲硫氧嘧啶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情况下,室性早搏有以下症状:
室性早搏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心律失常病症,其表现是以反复的心悸不安为主,多数患者在情绪波动或锻炼后会加重,而频繁的室性早搏也会导致胸闷,严重的还会导致胸痛。当室性早搏加剧或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时,会有反复的眩晕、眩晕、眩晕等症状。出现以上室性早搏的症状,患者应该及时就医治疗。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