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孩子6个月发烧有两天了,去医

会员60399732 6月 已回复
我孩子6个月发烧有两天了,去医院查了血样是病毒感染不是很严重,开了一些物理降烧的和氨酚伪麻分散片。可孩孑吃了药都给吐了,已经烧到39度了。怎么为
医生回答 共4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李树英 医师 邢台人民医院 妇产科 三级甲等
擅长:子宫肌瘤,不孕症,月经不调
已帮助用户: 180187
指导意见:你好,孩子把药吐了,是不利于降温的,可以给孩子洗个温水澡或用温水擦拭四肢来帮助降温,必要时用低浓度酒精擦拭四肢降温,多喝水,观察体温变化
有用0
关注
谷印亮 医师 河北省邢台市威县贺钊卫生院 中医科 一级甲等
擅长:头痛,中风,腰痛
已帮助用户: 269402
指导意见:你好, 发热应予紧急处理,采用冷敷和拭浴的方法,使患儿尽快降温。可用冷湿毛巾敷额,好可用不漏水的塑料袋盛冰块外裹干毛巾 敷头、颈;若加敷 腋窝和腹股沟则 效果更好。最好结合医生服用美林退烧。
有用0
关注
朱福印 医师 威县章台中心卫生院 外科 一级甲等
擅长:肾结石,早泄,椎间盘突出
已帮助用户: 261367
指导意见:你好,宝宝发烧可能病毒性感冒或者幼儿急疹的可能的,可以给宝宝吃抗感颗粒或者清开灵等清热感冒药,如果体温超过38.5要及时用退烧药,多给宝 宝喝水,多洗热水澡,
有用0
关注
李占胜 医师 威县贺钊乡小河村卫生室 外科 一级甲等
擅长:脂肪瘤,痔疮,疝气,阑尾炎等,
已帮助用户: 460681
指导意见:宝宝发烧可能与病 毒感染有关的或扁桃体炎有关的,建议带宝宝做一个血常规的检查,需要服用退烧药 来进行治疗,同时要采用物理方法来进行降温处理的。
有用0
相关问答

发烧好不好,这个问题要辩证来看。发烧是人体对感染的一种全身性防御反应,轻度或中度的发烧有利于增强机体防御系统的活性,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发烧时白细胞释放增多、吞噬细胞作用增强,有利于感染的控制。

张永明 副主任医师 内科 中日友好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擅长诊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肺癌与肺部结节。临床研究方向为慢性气道疾病。

通常情况下,宝宝发热两日不退,与细菌、病毒等因素有关。具体内容如下:
最好是带着孩子到医院的儿科,然后进行相应的检测,明确引起发热的原因,然后在医师的建议下进行药物的处理。38℃4以下可以用热水擦浴来冷却身体;如果孩子的身体温度高于38摄氏度,可以服用一些退烧剂,病情恢复期间患儿应多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促进机体恢复。家长可为患儿安排过敏原筛查,查清患儿的致敏物。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儿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呼吸神经疾患、小儿癫痫等疾病的诊治。

我们必须了解发烧的原因。如果发烧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口服抗生素的效果不明显。可以进行血常规检查来确认诊断。如果淋巴细胞比例增加,口服抗一些药物通常用于抗病治疗。发烧时,增加饮水量以促进人体新陈代谢。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发烧一般是由传染引起的。反复发烧说明感染并未得到有效的控制,此时应及时确诊。比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支原体等都要做相关的检查,明确病因,才能进行针对性的抗感染治疗。
如果出现发烧,首先要做好体温监测。如果孩子的体温不高,精神状况也比较好,可以多喝一些温热的水,保持水分的摄入,同时也可以适当的降低衣服和被子的厚度,让身体表面自然的散热。当孩子的体温高于38.5摄氏度的时候,孩子的精神状况不是很好的时候,可以服用退热药,比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热处理。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儿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呼吸神经疾患、小儿癫痫等疾病的诊治。

一岁的孩子发烧39度,可以服用退烧的药物治疗,让孩子多喝温开水。不要暴饮暴食,不要吃辣的食物,适当的锻炼身体,保持居住房屋的通风透气,不要接触化学物品,保持心情愉悦,均衡营养,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儿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呼吸神经疾患、小儿癫痫等疾病的诊治。

宝宝喉咙有疱疹,出现发烧,考虑是疱疹性咽峡炎。疱疹性咽炎是由柯萨奇A16病毒感染引起来的,表现为咽喉部的疱疹、发烧,也有的孩子表现为拒食、流涎等症状。因为是病毒感染,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治疗,只需要进行对症处理。发烧,首先看具体的体温,如果体温超过38.5℃,而且孩子的精神状态不好,这个时候可以给宝宝吃点退烧药。如果体温在38.5℃以下,精神状态良好,这个时候可以先物理降温,不用退烧药。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