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能治好吗?怎么治?男44岁

会员64597202 44岁 已回复
中医能治好吗?怎么治?男44岁,二年前走路不稳,磁共振是查出小脑轻度萎缩。今年二月份开始眼睛看不清,有复视。是属于遗传性共济失调。
医生回答 共2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徐伟 安徽第二人民医院 中医科 三级甲等
擅长:颈肩腰腿痛,内分泌
已帮助用户: 30
指导意见:西医目前为止还没有什么好的治疗办法,只能吃药维持,建议你可以看看中医,会有你想不到的惊喜
有用0
陈博 主治医师 浙江衢化医院 中医科 三级乙等
擅长:中西医防治疑难病方面研究。
已帮助用户: 2447
病例分析:男44岁,二年前走路不稳,磁共振是查出小脑轻度萎缩。今年二月份开始眼睛看不清,有复视。是属于遗传性共济失调。这个情况治疗难度比较大,时间比较长。
意见建议:治疗的效果相对比较差。如有什么情况,请咨询衢化医院名中医馆详细咨询陈博主任,谢谢您的咨询,祝您早日恢复健康!
有用0
相关问答

湿疹中医能治好。
湿疹为常见变态反应之一,中医能治,湿疹中医叫浸淫疮,旋耳疮,绣球风,奶癣,中医的治疗,以养为本,以防为用。可把100克土瓜炒成黄色,碾碎,用75%酒精500毫升浸泡48小时左右,湿敷患处。用棉签蘸取药液涂擦患部或搽于皮损处。也可用土豆100克,洗净去皮,研成泥状,贴敷患处,纱布包扎。

张文娟 主任医师 皮肤科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银屑病、扁平苔藓、老年瘙痒病、掌跖脓疱病、真菌病、皮肤疑难病、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皮肤病

中医认为,胃瘫主要是因为气滞血瘀、脾胃亏虚、气血不足等导致的。可以通过中医汤剂或者是针灸来进行治疗:
1.如果患者出现不思饮食、形体消瘦、大便溏薄、饮食后腹胀等症状,可以口服归脾汤,同时还可以针刺胃脘穴、中脘穴、气海穴、足三里穴,以健脾益胃;
2.如果患者出现反酸、呕吐、上腹部疼痛的症状,可以口服香砂六君子汤,并对足三里,阳陵泉,合谷穴进行针灸,以调养胃,醒脾。

刘正新 主任医师 内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长期从事内科消化专业临床工作,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高的理论水平,对于胃肠病方面有较深的研究。从事消化内窥镜工作十余年,能熟练的进行各种内镜的诊断及治疗。主要科研方向是消化道肿瘤的早诊早治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中医治疗早泄需要根据出现的原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1、心理原因:焦虑或者脑部神经递质紊乱导致的早泄,一般采取疏肝解郁,或者是交通心肾、宁心安神定智的方法来治疗。
2、生理原因:如果是阴茎头过于敏感,中医从清心泻肝的方法来治疗。如果是这个全身健康状况不佳,中医常从益肾固精,补益心脾,固涩精气来进行治疗。
3、疾病原因:如果前列腺炎导致的早泄,中医常从清热利湿,活血化淤进行治疗。如果是过度治胃导致的早泄,中医常从滋阴降火的方法进行治疗。

李明 副主任医师 外科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泌尿外科常见疾病的诊治。

通常情况下,中医可以通过针灸、推拿、中药是治疗方式来治疗拇指外翻。具体分析如下:
中医认为,脚不通,就会痛,因为脚上的经脉是不通的,所以会有痛苦的感觉。患者一般可以去医院通过针灸来缓解疼痛。而按摩主要是通过拉伸和按摩,从而可以达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效果,同时还可以通过外敷的中药来改善下肢畸形的情况,有助于增强疗效。

刘凤岐 主任医师 外科 北京友谊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足踝外科,足跟痛、脚掌疼、拇外翻、平足等等。

心悸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在中医上属于心慌,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进行治疗。
心阳不足引起心慌、不安等症状时,可以通过静脉滴注参附注射液,具有镇定心悸、温补心阳的作用。心气虚导致的心悸气短,可以口服补气安神、补血养心的中药,比如补心气口服液等。也可以通过中西医的配合,比如使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比如抗凝的药物,还有外科的治疗。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情况下,中医治疗胃胀主要通过经络治疗,或通过中药方剂进行口服以纠正胃胀。具体分析如下:
1.经络治疗:如针刺、灸法等方式对关元穴、命门穴、气海穴、中脘穴等穴位刺激,能够快速的使胃胀得到缓解,改善胃肠蠕动,对治疗胃胀的起很大帮助。
2.中药方剂进行口服以纠正胃胀:常用药物有气滞胃痛颗粒、左金丸、黄连上清丸,六味安消散等。对于改善胃部胀气、打嗝不出以及腹胀、腹痛等都可以进行有效的调节。需注意的是,所有药物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刘正新 主任医师 内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长期从事内科消化专业临床工作,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高的理论水平,对于胃肠病方面有较深的研究。从事消化内窥镜工作十余年,能熟练的进行各种内镜的诊断及治疗。主要科研方向是消化道肿瘤的早诊早治的临床和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