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牙疼本身患有心脏神经官能症,最近一发

会员67603810 32岁 已回复
本身患有心脏神经官能症,最近一发作时,除了焦虑心慌外,左边牙齿根痛,不知道什么原因,是否心脏病。
医生回答共2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姚学华 副主任医师 胜利油田管理局龙口基地中心医院内科 一级甲等
擅长: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
已帮助用户: 53344
问题分析:心脏病可以通过做心电图和心脏彩超明确,如果有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可以应用扩张冠脉血管的药物。牙痛考虑有龋齿或者牙周炎,可以口服抗炎药物。
意见建议:建议做心电图,如果有心肌缺血,应用丹参滴丸等活血药物,牙根痛口服抗菌药物和败火药物,看是否有好转,必要时到牙科检查。如果没有问题,考虑心脏放射性疼痛引起。有些心梗的病人往往表现为牙痛。
有用0
关注
张淑梅 医师 阜城县崔庙镇卫生院内科 一级甲等
擅长:急性单纯性胃炎,急性胃炎,慢性胃炎
已帮助用户: 37727
问题分析:您好,根据您的描述,考虑有牙根炎,龋齿,牙周炎,建议去医院牙科及时就诊,明确病因,及时治疗。
意见建议:建议去医院做心电图及彩超检查,排除心脏疾患,另外放松心情,减缓思想压力。适当可服用抗焦虑药物。
有用0
相关问答

一般来说,心脏神经官能症痊愈。
心脏神经官能症主要是由于精神压力过大、精神过度焦虑紧张、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神经系统调控功能失调等因素造成的。患者通过精神疗法,同时配合镇静安神的药物,以及少量的雌性激素,通常是可以治愈的。
患者平时应多吃营养丰富的食物,保持合理的饮食,比如草莓、木瓜、苹果、柚子等,应该适当运动,比如慢跑、游泳等。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通常来说,心脏神经官能症可以痊愈。
心脏神经官能症可能出现心慌、胸痛、呼吸困难等主要表现,不过没有器质性的病变,只要及时的处理,一般痊愈后都会很好,不会对日常的学习、工作造成任何的负面影响。不过有一些病人在接受了积极的治疗后,依然会有一种害怕的情绪。
需要注意的是,平时要注意保证充分的休息,家属应经常与患者进行聊天,鼓励其说出内心的焦虑感受,有利于身体健康。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心脏之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亦称心脏之神经官能症,属于心血管系统的范畴、以植物神经系统为媒介,在精神因素作用下发生的综合征。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应注意消除不良精神因素的刺激作用,可进行心理治疗,症状无明显减轻时,可给予神经官能症患者口服,还可服用,增加心肌供血,营养心肌之药。如果患者出现上述情况,应考虑可能是心脏病或冠心病引起了神经源性心前区痛。心脏的神经官能症用药物和心理治疗的方法,症状可以减轻,但该病症易反复发作。
其特征是由于长期紧张、焦虑等情绪而引起交感神经兴奋或抑制失调所致的一系列心身疾病。临床上以心前区疼痛、心悸、气促、过度换气为主要表现,濒死感是主要症状。可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和睡眠不佳或觉醒次数增多等躯体症状。另外还可伴有乏力、头晕、出汗、失眠等。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心脏神经症是以心血管系统功能失常的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属于功能性神经症的一种类型,大多发生在中、青年,预后效果良好,但长期症状严重的患者,会明显影响到后来的正常生活。
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心悸,心前区痛,呼吸困难,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情况,容易并发出其余的疾病,如呼吸性碱中毒、焦虑症的情况,所以需要多注意。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心脏神经官能症通常吃清淡、营养丰富的食物,具体分析如下: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指心脏无器质性心脏病,但却伴有与心脏疾病相似的表现。主要是因为心脏神经的调节失常,或者是病人的精神状态不太好。最好的方法是进行心理调整和适当的锻炼。另外,在饮食方面,可以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少吃高糖、高盐、高脂肪等食物,这类食物会刺激人体的激素分泌,加重心脏的负担,使病人的病情更加严重。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来说,心脏神经官能症主要通过排他性诊断。具体分析如下:
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有多种不同的临床症状,这些征象与症状没有必然的关系,但其阳性的特征很少见,没有特异性。如果不能从多种测试中发现有心脏器官的迹象,那么就可以作出确诊。首先要明确病人有没有器质性心脏病,同时要做好与其他的病变的区分。在确诊的时候,一些心脏器官病变的病人也会出现一些精神问题,要及时鉴别,避免因为心脏病变而耽误了治疗。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