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次在群听说不是一天一次的排便都是便秘,我这个...

匿名 24岁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我有一次在群听说不是一天一次的排便都是便秘,我这个三四天一排便,而且怕大便干燥肛门磨出血,我本来有痔疮还肛裂,刚刚保养好,我大便前往肛门里打水,软化大便,大便就不出血了,也不那么撕心裂肺的疼了,这样真的很不方便,长此下去我可怎么办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我该怎么办

补充提问:
有的时候一直没有大便,我自己感觉干燥的时候,就往肛门里打水,不一会,就有便意了,好几天不排便,终于诱导出来了。大便后才一身轻松。可我这样做真不正常人,我该怎么办。
医生回答 共2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王庆东 医师 聊城市人民医院 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常见神经内科重症疾病的诊治。
已帮助用户: 64297
你好,便秘可以先服药改善,服用芦荟胶囊,平时注意每日排便一次,避免大便干燥,多吃蔬菜和水果,按时排便。
有用0
关注
郭胜强 医师 河北省威县第二人民医院 妇产科 二级
擅长:擅长阴道炎,附件炎,子宫肌瘤,宫颈炎,宫颈糜烂,宫...
已帮助用户: 38975
问题分析:根据大便的情况看您有便秘的现象,便秘时容易撑破肛门口皮肤引起肛裂,其次,容易诱发痔疮,
意见建议:建议平时多饮水,多吃水果和蔬菜,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养成每日排便的好习惯,排便前肛门内注入适量开塞露治疗便秘,服用适量润肠通便的药物,如四磨汤口服液、果导片等。
有用0
相关问答

便秘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症状,主要由不良饮食习惯和缺乏体育锻炼引起。穴位按摩能促进胃肠蠕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便秘。对于病情所述的,可以按摩足三里、银辉和丹田穴位进行治疗。应该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吃清淡的食物,多喝水,按摩腹部,促进胃肠蠕动。

王燕 主任医师 中医科 中日友好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常见病,如呼吸系统疾病,肺病,脑梗塞,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同时擅长用中医的方法治疗眩晕,耳鸣,失眠,食欲不振,周身乏力,水肿,尿频,便秘等。

孕妇便秘是妊娠后孕激素分泌增多,导致胃肠道和子宫平滑肌收缩缓慢,子宫平滑肌收缩缓慢起到安胎作用,胃肠道平滑肌收缩缓慢,导致食物、粪便在肠道内存留时间延长,水分吸收增加,导致便秘出现。

周敬伟 副主任医师 妇产科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红斑狼疮,皮肌炎,银屑病,性传播疾病,白癜风,痤疮

推拿对于小儿便秘是一种非常好的外治方法,可以在四肢,躯干上选取一些穴位进行推拿,比如在后背七节骨的位置向下推揉,每天100到200下,或者顺时针按揉摩腹,每天100次左右,不过孩子是在空腹的情况下,要有一些力度,因为小孩的皮肤比较嫩,所以推拿的时候需要擦一些油或者粉。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出现便秘的症状,一般是消化不良所造成的,胃肠蠕动相对比较弱,适当的吃一些药物来进行治疗,加一点胃肠动力的药物,一般就会好转的,如果总是无法缓解的话,必要的时候可以间断的用一点开塞露。一定要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跟生活习惯,养成早晨每天定时大便的习惯,慢慢就会缓解的。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

失眠可能是由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环境变化或强光刺激引起的。
比如家里的一些大事,一些社会因素,生活压力,地震等重大生活事件,主要是由于心理因素,以及一些生理和躯体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焦虑等会引起失眠,还有一些躯体疾病。失眠患者日常生活中,要多注意休息,还要配合医生服用滋养神经的药物进行治疗,也可以服用安神补脑液进行调理。

吕志勤 主任医师 内科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小儿因为饮食、精神及习惯等原因引起的便秘,可以临时用肥皂头置于肛门内,并用手捏住肛门两侧臀部,使肥皂溶化后,即可有粪便排出。还可使肛门通便。亦可服用液体石蜡,剂量为每公斤体重0.5毫升,在睡前服。不要轻易使用其它泻药,因为小儿消化和神经系统功能不如成人健全,服泻药后有时导致腹泻。在较难解决时,医院可采用肥皂水或生理盐水清洗灌肠的方法,将粪便洗出。由于饮食原因引起的便秘,应调整饮食为了不使婴儿饥饿,饮水量要够婴儿需要,儿童饮食增加一些粗粮、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和水果等。从婴儿时期就要训练定时排便的习惯,幼儿园老师和家长不要让孩子憋屎、憋尿。

王玉玮 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小儿心血管专业及儿童保健专业工作,特别对儿童心身性疾病、儿童心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育儿、儿童营养等有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