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鼻净中毒转为正常后还要不要喝

会员74975775 5月 已回复
滴鼻净中毒转为正常后还要不要喝葡萄糖
医生回答 共4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孙健伟 主治医师 鞍山市中医院 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老年消化性溃疡,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心力衰竭,...
已帮助用户: 3359
指导意见:没必要再喝了葡萄糖只是营养,没有解毒作用,可以喝点维生素c解毒
有用0
关注
杨永朝 副主任医师 阳谷县人民医院 儿科 二级甲等
擅长:肺炎,病毒性脑炎,支气管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过敏...
已帮助用户: 16364
指导意见:这种情况正常后就没必要了,多喝水就可以了。
有用0
黄彩全 医师 五官科
擅长:治疗鼻息肉、鼻窦炎、鼻中隔偏曲、过敏性鼻炎、慢性扁...
已帮助用户: 101
问题分析:鼻炎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彻底可演变成慢性鼻炎。由于邻近的慢性炎症长期刺激,致使鼻部发生通气不畅或引流阻塞,而引发慢性鼻炎,如慢性鼻窦炎,鼻中隔偏曲,慢性扁桃体炎等。另外,不当或过量的鼻腔用药可形成药物性鼻炎。
意见建议:对于鼻炎患者来说,需通过科学检查来对病情进行确诊,及时选择公立耳鼻喉科医院接受针对性治疗,以便早日彻底摆脱鼻炎困扰。平时多要注意,烟酒,海鲜,鱼类等辛辣刺激性食物都是需要尽量避免的,多吃蔬菜,水果等,还需要避免通宵,过度疲劳,重体力活动,预防感冒等。
有用0
关注
张纪阳 医师 内乡菊潭医院 内科
擅长:内科常见疾病
已帮助用户: 131214
指导意见:这种情况的话,理论上讲是不需要的,这种情况,喝也没有什么影响,但不是必须的,这种情况的话你也不必过于紧张,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了。
有用0
相关问答

一般情况下,宝宝不发烧了就不需要喝柴桂了。
柴桂退热颗粒是一种退热药,具有清热解表、发汗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小儿发热的症状。如果体温恢复到正常的情况,宝宝还继续服用退热药,否则容易导致宝宝体温过低,不利于疾病恢复;严重时可能会影响体温调节中枢的发育。建议家长及时给宝宝服用退热药,并按照儿科医生的指导进行,确保宝宝用药安全。

卢成瑜 主任医师 儿科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急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治以及儿童营养、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治

包皮拆线后基本就已经恢复正常,如果有感染,可以继续口服消炎药,同时要注意保持阴部清洁,并不需要再去医院检查。如果拆线后,没有保养好而出现感染的迹象,是需要去医院检查一下的,以减少风险性。

李明 副主任医师 外科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泌尿外科常见疾病的诊治。

新生儿吐奶后还要吃奶不正常。可能和着凉了有关系,也有可能和吃奶的过程中吃入了过多的空气,没有来得及打嗝或者打嗝导致的吐奶有关系。可以给孩子多拍拍后背,多做腹部热敷和顺时针按摩。

陈瑶 副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省立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各种新生儿期疾病:如早产儿、新生儿肺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等,以及婴幼儿期疾病:如支气管肺炎、小儿腹泻病、婴儿肝炎综合征等,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早产儿(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及危重新生儿的救治。

肝功能转为正常后可以不需要进行药物的治疗,但需要定期的复查。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避免熬夜,不喝酒,不要吃辛辣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避免使用对肝脏刺激和损害的药物。

赵金秋 副主任医师 传染科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擅长各种病毒性肝炎与非感染性肝病;不明原因发热等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对慢乙肝及晚期肝硬化造诣颇深!长期进行急慢性肝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一般情况下,有肾结石晚上要喝水,具体内容如下:
如果患者有肾结石,在日常生活中,患者需要多喝水,尽量保证每天喝水量在2000毫升以上,以增加尿液。而在晚上多喝水也有助于促进尿液生成,有利于冲刷肾结石,有助于促进结石排出。因此,有肾结石晚上要多喝水,以确保晚上睡觉时能有一次小便。此外,患者应适当进行运动,以帮助结石排出。

李明 副主任医师 外科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泌尿外科常见疾病的诊治。

一般情况下,高血压这类疾病不像是一些普通的感冒,炎症,随着病情的好转就可以停药。所以血压正常后还要吃降压药。具体内容如下:
高血压是由于动脉硬化或者一些其他的基因因素等导致的。血压升高要求通过药物来控制血压到一个正常的范围内,所以即使是血压正常以后还是要继续吃药,这样才能维持血压在一个正常范围内。建议患者遵医嘱吃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具有良好的降压和抗心律失常作用,而且减少心肌耗氧量,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对合并冠心病的高血压更为适用,但对心脏传导阻滞、哮喘、慢阻肺和周围血管病患者禁用。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