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老人脚趾麻痹导致晚上失眠,请问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吃什么...

会员1141393 58 已回复
患者信息:男 80岁 广东 东莞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等): 发现症状有2个月左右。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请帮忙解决问题。无尽感激。 眼睛有重影。头晕,腰酸无力,驼背,脚抽筋。
医生回答 共2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易镇江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临床常见疾病
已帮助用户: 32024
您好,失眠多梦常由精神紧张,思虑过度,神经衰弱等引起。建议您睡前可喝杯牛奶,听听音乐,洗个温水澡或用温水泡脚及对足底按摩,伸懒腰是促进睡眠的很好方法。同时避免激烈活动或或兴奋的事情,及少饮水,晚饭不宜过饱等。中药治疗失眠的特效疗法 :药(热)熨疗法 即将药物(如药袋、药饼、药膏及药酒)经加热后置于体表特定部位,促使腠理疏松、经脉调和、气血流畅,多用于寒湿、气血瘀滞、虚寒证候的治疗的一种外治疗法。 
有用0
王宁 医生会员 河北沙河监狱医院 中医科
擅长: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已帮助用户: 155534
你好,你这种情况可能是顽固性失眠,建议继续服药,建议你注意减轻大脑兴奋状态,睡前做体操适当放松,避免服用兴奋饮料(如咖啡、浓茶等),不吸烟,刷牙、洗牙,保持口腔清洁,并注意改善睡眠环境等有利于减轻大脑兴奋状态 精神放轻松点。
有用0
相关问答

低血压可能是生理性因素、病理性因素引起的,具体分析如下:
一、生理性因素
1.体位性低血压,即坐位或平躺后突然站立,引起的低血压。
2.妊娠、情绪激动、缺水等也可引起低血压。
二、病理性因素
1.神经系统疾病:脊髓空洞症、多发性硬化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重症肌无力等。
2.内分泌代谢疾病:垂体功能减退症、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等。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低血压有可能引起失眠。
如果血压低于90/60mmHg,医学上诊断为低血压。血压明显低于正常值时,可能会引起头晕、头痛等大脑供血不足,引起夜间失眠。中医认为低血压会因气血不足而引起失眠、多梦、胸闷、气促等不适症状。治疗上可用生脉饮、气血补充等药物治疗。另外,最重要的是弄清楚低血压的原因,如果是饮食不平衡引起的低血压,就需要均衡饮食,合理搭配。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过敏、危重症等病理因素所致,需积极控制和纠正低血压。

吕志勤 主任医师 内科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低血压会导致失眠。
因为血压低时脑灌注不足,会给大脑带来很大的压力,往往会引起脑疲惫、缺血、缺氧、失眠。低血压患者多见于体质较弱的老年患者,可能是由于血容量不足,液体流失过多,甚至是由于心力衰竭,导致心输出量不足,血压偏低。或者是因为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过多,导致血压下降,所以如果患者有低血压,首先要明确低血压的原因。

吕志勤 主任医师 内科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低血压会导致失眠。
如果血压低于90/60mmHg,医学上诊断为低血压。如果血压明显低于正常水平,就会出现头晕、头痛等脑部供血不足的症状,导致夜间失眠。中医认为低血压是气血不足所致,可导致失眠、茶梦、胸闷、呼吸困难等不适。在治疗上,可以使用生脉饮、补血等药物。另外,最重要的是明确低血压的原因。如果饮食失调导致低血压,就要均衡饮食,合理搭配。

吕志勤 主任医师 内科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低血压的诊断标准主要是收缩压低于90mmHg,舒张压低于60mmHg,原因众多,有些是找不到任何原因的,没有头晕等不适症状,没有重要脏器灌注不足的表现,为生理性的低血压,可能跟基因遗传有一定相关性,动态观察即可。

龚新宇 副主任医师 内科 中日友好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低压升高,在临床上叫舒张期高血压。舒张期高血压的病因一般有两大方面,具体内容如下:
1、心率加快,心脏舒张期变短且时间短,从主动脉向外周流动的血越来越少,停留在主动脉内的血增加了,导致舒张压的长时间上升,此时能平复自己的心境,心率会减慢,也可遵医嘱,使用降低心率药,例如β受体阻滞剂,临床上多采用倍他乐克治疗、富马酸比索洛尔等;
2、外周阻力增大:血液流动时的阻挡力量加大,导致舒张压增高,钙离子拮抗剂在临床上可使用,例如硝苯地平控释片、非洛地平缓释片及其他疗法,但是特定的用药时间、服用剂量需遵专业医生指导。

周恒 副主任医师 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