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你好
我是2型糖尿病患者 现服2甲...

会员208496 53 已回复
专家你好
我是2型糖尿病患者 现服2甲双胍缓释片 0.5g早晚各一片 饭后2小时血糖8和8点多 正常吗 我用的是北
京怡成的血糖仪 试纸上表明饭后120分中血糖7.5 那我这是不是还是高呀 降糖药还要加量吗
谢谢专家
医生回答共1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刘海华 阳光医院心理诊所
擅长:从事多年精神科,健康心理咨询
已帮助用户: 24578
你好!现在空腹血糖是多少,最好用药三个月后到医院抽血化验一下会更准,先不要加药先注意控制饮食观察一下。
有用0
相关问答

2型糖尿病的护理措施如下:
1、情感关怀。当人们受到疾病的折磨时,患者通常会有消极或极端的情绪。患者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避免不好的情绪,这样病情才能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2、生活管理,主要包括饮食生活。在饮食习惯上,主要是控制每天从食物中摄取的总热量。要严格遵守需要禁忌的食物和能吃得更多的食物。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按时睡觉和起床。规律的生活是保证身体正常代谢的基础,对控制糖尿病也很重要。
避免感染。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会更高,这为很多细菌和真菌创造了更好的繁殖条件。因此,患者必须保持自己的个人卫生,避免感染。很多并发症都是感染引起的,其危险不言而喻。

孙香兰副主任医师内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二型糖尿病可以用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导致血糖升高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对于二型糖尿病来说,胰岛功能可能比1型糖尿病保持得更好,因此可以早期使用口服药物。如果血糖随病情发展和病程逐渐升高,口服药物无效,可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另外,对于胰岛素的应用,建议及时去医院体检。确诊后,专业医生会对胰岛素的种类和注射进行相应的指导。

孙香兰副主任医师内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出现瘙痒时可以用酒精消毒,建议患者不要多次用热水洗澡,而是用温水或少用温水洗澡。
沐浴后涂抹乳液,缓解皮肤干燥。当患者有糖尿病病史时,由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上肢和下肢均可出现感觉异常,晚期感觉消失,并伴有肌肉萎缩。此时除了控制血糖外,还要加用保护神经末梢和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同时还要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皮肤瘙痒多发生在老年人,糖尿病病史相对较长。若发生于糖尿病病史后8-10年,常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混合,也可与老年性皮肤瘙痒混合。老年皮肤瘙痒是由于衰老后皮脂腺逐渐萎缩,使皮肤表面的油性植物变少,皮肤容易干燥、脱屑、瘙痒。

孙香兰副主任医师内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主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控制血糖、控制血压、生活方式干预等。
1.控制血糖:对于糖尿病肾病的患者,需要同时使用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进行治疗。口服药物多选用双胍类、格列奈类、磺脲类等,或联合中药津力达颗粒调理。此药物为《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推荐中药,能够调节胰岛素分泌,保护胰岛β细胞、改善胰岛素抵抗,同时调节升血糖激素与胰岛素的平衡,有利于改善血糖波动,促使血糖达标,控制并发症。长期遵医嘱用药,可较好地减轻高糖毒性,对缓解病情进展有较大的作用。
2.控制血压:高血压是造成糖尿病肾病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是临床上的首选降压药物,可抑制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活性,改善肾内血流动力学、减少尿蛋白排出,改善滤过膜通透性等。
3.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健康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等,以减轻代谢紊乱,减轻肾脏负担
通过综合治疗措施的调整,可以预防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延缓其进展。

张人玲主任医师其他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减肥减重、甲状腺疾病、结节性甲状腺肿、结节性甲肿的良恶性诊断,同时也擅长甲亢伴妊娠、甲减等甲状腺疾病,以及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症的诊疗。

2型糖尿病不会传染。
2型糖尿病是慢性代谢性疾病,有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内分泌障碍、胰岛素功能障碍、不能满足人体需要、血糖控制不好等多种原因,导致糖尿病。这种病不是传染病,也没有传播途径,但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父母一方患有糖尿病,或者父母双方患有糖尿病,那么下一代患糖尿病的概率比正常人高得多。另外,要特别注意控制肥胖、饮食习惯和运动。否则容易得糖尿病。糖尿病本身问题不大,要注意控制血糖。

孙香兰副主任医师内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2型糖尿病的患者不宜喝玉米粥。玉米粥是玉米磨成粉,经过熬制成粥的,是含糖量较高食物。玉米粥含有亚油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糖尿病患者食用后容易引起血糖升高。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应注意尽量少食用粥类性食物,不利于糖尿病的调理和治疗。

潘永源主任医师内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糖尿病 甲亢 甲减 妊娠糖尿病 高血压 骨质疏松 高尿酸血症 肥胖 更年期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