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平台医学资讯

资讯中心>医生故事> 胡莹君:从赤脚医生到“社区亲人”

胡莹君:从赤脚医生到“社区亲人”

收藏
来源:人民日报 2015-04-30 10:30

装着2000多人病史的“最强大脑”

胡莹君医生看病,不仅在医院。

傍晚6点半,胡莹君走出家门,开始了每天例行的“马路巡诊”。路线是固定的:一个多小时,4公里路,沿着武汉市东湖区走马岭社区最热闹的街道走上两圈。

李永龙一见到胡医生,就迎上去说:“我肚子不疼了,真的就是气胀。”原先,李永龙怀疑自己患上肝癌,好几天没睡安稳。胡莹君劝他说:“你刚检查过身体,都没事。就是气胀。”

这种卸包袱的事,占去了胡莹君每天“马路巡诊”的许多时间。从赤脚医生到社区医生,胡莹君就是这样走街串巷,走了半个世纪。

当年作为知青刚到走马岭时,胡莹君还是位白净、胖乎的初中毕业生。学医之后,她成了这里的“胖医生”。现在走马岭有居民2万人,2000多人的病史都记在“胖医生”的脑子里。不少年轻人开玩笑,胡医生68岁了,还是我们医院的“最强大脑”。

“最强大脑”惦念着的,不只是现在的走马岭居民,还有那些搬离走马岭的老街坊。他们虽然超出了“马路巡诊”的范围,但始终没有离开她的视野。

胡锦维就是其中一个。他离开走马岭32年了,每年都会收到远在20多公里外的胡莹君的提醒,嘱咐他拍片复查。

在离开走马岭那年,胡锦维突然染上烈性传染病——钩端螺旋体病。这种由老鼠传播的疾病,当时夺去了不少人的性命。

突发高烧、浑身发抖……胡锦维记得,是胡莹君拦车把自己送到医院。抢救时,胡锦维肺部大量出血。主治医生提醒陪同转诊的胡莹君,“肺部再出问题,就难办了。”

胡莹君记住了这句话。病愈后,胡锦维就和家人一起搬到了离汉口更近的将军路。最早,胡莹君托人带话,请他一定要注意复查。有了电话后,则是一年3次的电话提醒。

“胖姐,你事多人忙,就别管我了”,胡锦维开始还劝胡莹君。可她很坚决,“身体不能掉以轻心,你搬走了我也要管。”

负责、执着,“押着”病人去看病

只念过初中、针灸靠自学、当赤脚医生时接受过短期培训。胡莹君最高的“学历”,也不过是在东西湖区人民医院进修过。

可走马岭的人们就愿意找她看病。“看病我还是选‘胖医生’。”胡银桥最疼爱的孙女在大医院当医生,但胡银桥还是更信胡莹君。“她不仅了解我的身体情况、病情的来龙去脉,甚至我心里有点顾虑,她都能看得出来,对症下药。”

胡银桥与胡莹君认识40年了。去年冬天,胡银桥在家种黄豆时,吸入大量灰尘,呼吸系统的老病更加严重。“不要抽烟、不要再种菜,儿孙自有儿孙福。”胡莹君专程去医院探望胡银桥,反复叮嘱。

“病人转诊过来的时候,她会先给我打电话,把病人的情况说得清清楚楚。”在东西湖区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秦继山的记忆里,胡莹君的转诊电话从18年前就开始了。“这就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检查,节省了时间。”秦继山值班时,经常看到胡莹君来探望自己的转诊病人,或中午,或晚上,差不多都是休息时间。大部分时候,胡莹君还会捎上营养品。

信任,还因为胡莹君的执着——她会“押着”病人去看病。

有一回,在走马岭广场跳完舞的杜广兰,感到胸闷、气胀。胡莹君正好路过,先拿脉、再看舌苔,然后告诉杜广兰:“你心脏不太好,最好到大医院做个检查。”杜广兰听了半信半疑:自己这么年轻,怎么可能会得“老年人才得的心脏病”?

“马路巡诊”中,胡莹君看到杜广兰一次,就催一次:“快去检查,不要拖了。”过了一年,胡莹君“忍无可忍”,赶到杜广兰家,把她“押着”送去医院做了检查。

“检查结果把我吓了一跳,心脏的两条供血管一条堵塞了97%,另一条堵塞了84%。” 如果再晚一点,杜广兰想都不敢想。后来她接受了治疗,手术也很成功。

如何把病人留在基层,在她身上有答案

胡莹君的手机总是24小时开着,怕医院和病人有事找不到人。每天下班回家第一件事,总是检查自行车轮胎,因为自行车是她最重要的交通工具。

为初生婴儿吸羊水,为老年病人吸浓痰……居民代桂兰说,这些东西都很脏,就算是自己的骨肉至亲也会皱眉头,但胡莹君干过不知道多少次。就这样,胡莹君把大量病人留在了社区,赢得了他们的尊重和爱戴。

“没有胡莹君这样的社区医生,群众就不会放心到社区医院就诊,分级诊疗就难以落到实处。”同济医院妇产科教授乔福元说。乔福元每天上班就像“打仗”,63岁的他每天上午要接诊70多个患者。喝一口水、上一次厕所,都很难得。

解决社区医院“空巢”的问题,乔福元认为,“关键是人,主要是医生”。除了提高社区医务人员待遇,还需要从胡莹君身上找答案。“她能扎根,放弃了几次离开条件艰苦的卫生院的机会,把在基层治病救人当成一种快乐和人生追求。”乔福元说,这种牺牲精神,就是人们常说的仁心仁术。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宋恩峰也表示,分级诊疗十分有必要,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担负初诊任务的社区医生,往往扮演着重要角色。社区医生不是只会看小病就行,还要有判断小病背后是否隐藏着大病的能力,而这需要很高的诊疗水平。

宋恩峰说,如果基层医生们都能像胡莹君那样有效地解决常见病痛,不仅患者们少了转诊的折腾,大医院的医生们也能从繁杂的“小病”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疑难杂症中,对单个病患的医疗服务质量也会更高。

在武汉市卫计委召开的胡莹君先进事迹座谈会上,相关负责人表示,基层卫生工作是国家医改的重点。随着国家对基层医疗投入加大,硬件技术不断提升的同时,基层越来越需要像胡莹君等好医生的坚守。


关键词: 医生故事 好医生 赤脚医生

医友评论1人评论)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客服删 2015-04-30 10:54

感动啊!

热门检索:糖尿病伤医基层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