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患信任消失,根源在于不合理的医疗体制。如果不从体制上铲除公立医院的“逐利基因”,医患信任就是空中楼阁。
据报道,湖北农民万润平因为尿痛到医院检查,意外发现自己的右肾消失了。此前他曾经因车祸受伤,在湖北省人民医院做过肝脏修补术。为此,万润平怀疑,医生在手术中偷切了右肾。尽管医学专家认为是外伤性肾萎缩,但万润平始终不认可,至今仍在讨说法。
客观地说,外伤性肾萎缩病例并不罕见。但是,作为一个农民,万润平没有专业知识,加之听到了太多的“医生偷肾”传闻,所以宁可相信“江湖险恶”,也不相信“医生清白”。消失的右肾,折射出消失的医患信任。
医患之间发生误解,通常是缘于医患沟通不畅。医学是一门极其复杂的科学,一个人即便穷其一生潜心钻研,也只能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而无法成为医学通才。医生尚且如此,更不必说患者了。例如,从患者的角度看,一个肾脏莫名其妙地消失了,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让患者理解并接受这样的事实,绝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解释清楚的。但是,在临床中,很多医生存在“家长式”傲慢,或不屑沟通,或不善沟通,对患者冷言冷语、敷衍潦草,使患者无法理解医学的局限性和风险性,从而为医患冲突埋下隐患。一旦发生医疗意外,患者立刻启动“有罪推定”模式,怀疑医生道德沦丧,最终导致医患冲突。
医患信任消失,根源在于不合理的医疗体制。现代医学的本质是“来自陌生人的照顾”。凭着一张小小的挂号条,医患双方缔结契约,形成托付与被托付的关系。患者之所以愿意把生命托付给一个“陌生人”,主要是基于对医生的信任。但是,由于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滞后,严重损害了医生的整体公信力,例如,公立医院补偿机制不合理,迫于生存压力,医院只能层层分解创收指标,鼓励医生多开药、滥检查,导致医患成为经济对立体。在这样的体制下,看病如同商业交易,患者怎能不怀疑医生的动机?看来,只有理顺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使医患成为利益共同体,才有可能拆除医患之间的“信任壁垒”。如果不从体制上铲除公立医院的“逐利基因”,医患信任就是空中楼阁。
从长远看,建立稳固持久的医患信任,不仅要让医患双方成为利益共同体,更要成为价值共同体,即双方具有共同的医学价值观。例如,关于医学的功能,医患双方还存在巨大的认知鸿沟。患方认为,病人是站着进来的,绝不能躺着出去;人进了医院就不能死,死了就是医生的错。医方认为,医学是有风险的,也是有局限的;哪怕医生再努力,也不能包治百病,更不能逆转生命的衰亡。因此,医患双方应该逐渐达成共识:医学的使命不是消灭疾病、消灭衰老、消灭死亡,而是缓解症状、减轻痛苦、抚慰心灵;在疾病面前,医生和病人的目标是一致的,应该共同承担风险;遇到特殊情况,医患双方保持信任和尊重,不要把所有责任都推给对方。从这个意义上说,医改不仅要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更要解决医学价值观问题。培育正确的生死观、医疗观、健康观,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治本之策。
一个肾消失了,究竟是萎缩还是摘除,这是一个医学问题,迟早会真相大白。但是,医患信任消失了,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长期的修复。改革不合理的医疗体制,培育正确的医学价值观,让医患双方成为利益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才是拯救医患信任危机的“终极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