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的李兰娟(Lanjuan Li)院士我国传染病学领域杰出的领军人物,其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已有40多年。她不仅是我国人工肝的开拓者,创建的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 肝炎曾获得重大突破。还首次提出了感染微生态学理论,从微生态角度来审视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为感染防治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延伸阅读:浙大李兰娟、郑树森院士伉俪Nature发表肝硬化研究新成果 )。
近日,李兰娟院士在Cell出版社旗下的《trends in microbioly》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Who determines the outcomes of HBV exposure?”的文章,探讨了决定乙型肝炎病毒(HBV)暴露结局的因素。
乙型肝炎病毒(HBV)属于嗜肝DNA病毒科,是一种嗜肝非致细胞病变DNA病毒。尽管可以接种预防性疫苗,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全球有20多亿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大约4亿人罹患慢性HBV感染,在亚洲和非洲发病率尤其高。
HBV病毒引发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在个体之间存在极大差异。一些患者能够有效地控制感染,将病毒清除出血液而不表现明显的临床肝病症状,或是以急性 肝炎的形式发病,无长期的临床后遗症。而另一些患者则无法清除这一病毒,发展成为慢性感染。尽管大多数的慢性感染者很大程度上不会表现症状,疾病也不会威 胁到他们的生命,但仍有10-30%的人会由乙型肝炎发展成为肝硬化,甚至有可能进展为肝癌。
此外,虽然95%的成年人在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会在几周时间内清除掉病毒,年龄和感染路径却可以影响幼儿的HBV暴露结局。90%的新生儿及30%的5岁以下儿童会患上慢性乙型肝炎。HBV感染的结局和肝病发病是由病毒和一些宿主因素共同决定。
在这篇文章中,李兰娟院士指出近期的一项新研究揭示,在一个水流动力学转染小鼠模型中建立共生的肠道菌群可以调节肝脏免疫表型,表明了天然的肠道-肝脏互作可能帮助实现了HBV病毒的快速清除。这为探讨HBV感染的预防和治疗开启了新思路。
作者简介:
李兰娟,女,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传染病学重点学科、211建设学科学术带头人、浙江省传染病 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生物与医学学部主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卫生信息协会副会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 分会主任委员、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组长,全国人工肝培训基地主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主任委员,国际血液净化学会理事,浙江省医学会会长;《中华 临床感染病杂志》、《中国微生态学杂志》、《浙江医学》主编及《中华传染病杂志》、《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副主编等学术职务。
李兰娟院士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40年,是我国著名的传染病学家。作为我国人工肝的开拓者,她创建独特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 获重大突破。首次提出感染微生态学理论,从微生态角度来审视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为感染防治提供了崭新的思路。承担了国家“863”、“973”、 “十五”攻关、国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在Lancet、NEJM、hepatology和PNAS等SCI收录杂 志发表1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2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教育部高校推广应用奖二等奖1项。主编出版了我 国首部《人工肝脏》、《感染微生态学》和教育部规划教材《传染病学》等专著28部。还担任“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十二五” 计划技术副总师、“综合防治示范区和现场研究”责任专家组组长。2010年荣获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为我国传染病诊治作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