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代名医张孝骞层说:“病人以性命相托,我们怎能不诚惶诚恐,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他高尚的医德更是为后人所敬仰。然而今天,“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更多的是当医生面对复杂医疗环境与医患关系时的无奈与胆怯。
今天在微博上看到有网友诉说了这样一件事:
@医客:五年前一个新生儿急诊入儿科,来的时候就役有心跳和呼吸。当时刘大夫和张大夫马上进行了抢救,后来刘大夫认为没有希望了,就出去告诉家属了,家属签字放弃治疗。而里面的张大夫契而不舍的进行心肺复苏,患儿居然又有了心跳,活过来了!出院之后家长状告刘大夫,说他见死不救,几次来医院闹,刘大夫差点抑郁。现在五年过去了,当年的小新生儿长大了,被诊断为智障脑瘫。家长又来告张大夫,理由是在他们签署了放弃治疗之后,张大夫还在抢救,导致这个孩子又活过来了。而孩子脑瘫的原因有可能是当时孩子十分钟左右都没有呼吸心跳导致大脑缺氧。家长认为,如果当时张大夫停止了心肺复苏,也许这个孩子就死了,她们还可以再生一个,可是这个孩子没死,却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使他们蒙受了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他们还不能再生孩子了,罪魁祸首就是张大夫。这就是中国的医患、关系,没救,是医生的错,救了,效果不好,还是医生的错!张大夫说,当时真的没想别的,就是心里感觉还有希望,他就一直在救,后来孩子有心跳了他还挺高兴的,真是没想到家长来这么一出秋后算账。难不成让他一边做着心肺复苏一边跟家属解释孩子有可能脑瘫?就不能让医生专心致志的救人吗?
当医生陷入两难,现实将只剩荒谬。
病人多,医闹与纠纷时常来“敲门”,在这样的状态下,医生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表面风光,内心彷徨”成为他们的真实写照。
去年两会期间,政协委员凌锋曾说过:我们一天24小时在工作,有人让我看病,看病影响到中午吃饭,没关系,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的职业,我们可以,我们愿意,但是当我们用心愿意为患者治病,却不能自保的话,如何安心?
医生常常被冠以“医德”,要求以“救死扶伤”为己任,但你很难指望一个随时可能被患者及家属“反咬”一口的医生能心平气和地给患者看病,也很难指望一个常被医闹困扰的医生,不通过过度依赖仪器来减轻自身的风险——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增加患者的就医成本和风险。
没有受到公平地对待,谁能安心工作?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作为公众健康的守门人,医生本应是一个崇高的职业。为何做个医生这么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