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关系不仅有紧张之时,也有温暖动人之处。近日贵州省人民医院就发生了一件令人感动的事:一位患者突发主动脉夹层,生命危在旦夕,二十多位家属不合适献血,两位医护人员挺身而出,患者最终得救!这满满的正能量让大家万分感动!
高血压患者突发主动脉夹层
患者王先生今年43岁,几年前查出高血压,一直靠服药维持血压。10月26日下午6点,他突然觉得胸口和背部剧痛难忍,被紧急送往贵州省人民医院,CT结果显示,他是主动脉夹层,而且是其中最危险的A型主动脉夹层。
贵州省人民医院心外科副主任刘秀伦介绍了王先生入院时的情况:“病人10月27日凌晨4点住到血管外科,出现犹如刀在割胸和背的剧烈疼痛感,一照CT,确诊是A型主动脉夹层。这种病是心外科最凶险的大血管病,你可以想象,主动脉是身体的主干血管,承受直接来自心脏跳动的压力,血流量巨大,出现内膜层撕裂。如果不进行恰当和及时的手术,破裂的机会非常大,届时死亡率几乎百分之百。而若保守治疗,24小时内死亡率是30%,一周上升到50%——70%.如果拖延至一个月,仅有10%的存活率。”
27日下午,病人被转到心外科。全体专家制定一个“黄金72小时”的手术方案,错过这个时间,病人随时可能心脏停跳。
二十多位家属不合适献血 医生护士热血相救
2000毫升血浆、2000毫升红细胞、冷沉淀……心外科“全体总动员”,争分夺秒地进行术前准备。然而就在这时,一件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省血液中心没有病人所需的AB型血小板。
刘秀伦介绍,这么重的病人做手术很容易出现血流不止,加上体外循环时间长,血液里面血小板破坏得多,凝血功能差,至少得准备3至5个单位的血小板及时输入,否则血根本没法止住。即便手术,下不来手术台的几率也非常大。
医院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们多次和血液中心联系,27日晚上没有,28日早上还是没有,不能再等了,得立即通知家属进行献血。
20多位家属齐聚血液中心,经过筛查后,其中4人是AB型血,可是,都不符合献血条件。
危急关头,心外科护士长在微信群里一遍遍发出倡议,号召为患者献血。
29日上午10点钟,同为AB型的心外科医师康必昂和护士张颖来到省血液中心,共同为病人献出3个单位的血小板。
当天下午1点,康必昂回到科室稍稍休息一下,下午4点钟,便与科室的其他医生一起走上手术台。
他的老师、刘秀伦副主任是这样解释的:按理说,小康是应该休息的。但因为他是病人的管床医生,对病情比较了解,由他上阵对整体的把握性要强一点。而康必昂则认为,自己去献血只是整台手术中微不足道的一个环节,而保障病人安全才是最重要。“病人是我管的,手术如果不上,心里那道坎就没法过。况且,我们还有其他医生备着,实在挺不住就轮换。”话虽这么说,当天他仍然在手术室里一直战斗到夜晚11点钟才下来。
康必昂和张颖都不是第一次献血,两人觉得这次为王先生热血相助,只是一件平常事。
康必昂说,在他的印象中,像王先生这种病情紧急、家属又不合适、需要医生去为患者献血的情况也发生过好几次。“大家都比较低调的,认为只是做了一件该做的事。就算不是医护人员,也会义不容辞。因为这对于挽救生命来说,真的是太重要了。”
手术由刘秀伦主刀,当他切开病人心包,发现主动脉已经快要破了,有血渗到心包里。
“当时心里一紧,看到淡黄色清亮的心包液变成‘洗肉水’,我明白破的可能性非常高。这种情况有很多病人甚至没有得到手术的机会就走了。而如果破掉,1分钟用不了就会大出血死亡。所以我觉得要不是这两位及时献了血小板,把手术动了,他很难再拖一两天。”刘秀伦在手术台上一直站了9个小时零40分钟,一直到10月30日凌晨1点40分,才将手术做完。3个血小板全部派上用场。
术后,病人被转到重症监护室。虽然还没有完全脱离危险,但是他的大脑已然清醒,术后效果比预想中的要理想。
这样的事例让我们感动到医患之间珍贵的温情关系。
同在一片蓝天下,同在一个战壕抗击病魔,共克时艰、战胜病痛才是医患共同的目标。相信通过各界努力,医患关系终将脱离猜忌与对抗的深渊,回归理解与信任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