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8时不到,严正在一隅狭小的诊室内询问着一对老夫妻的病情。“爷叔,你这段时间肚子痛不痛啊?”他的语速缓慢、声音洪亮,确保他们听清每一句话。
“严医生人真好。”82岁的骆梅花止不住地称赞。从1995年至今,严正每天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谢谢”。20多年,他安心扎根于彭浦镇社区,手上握着社区居民的家门钥匙愈来愈多。“我奉献,我快乐。”严正说,家庭医生的工作没有什么分内事、分外事。他用自己的青春与执着,努力做好一名社区居民身边的健康守护人。
谈笑间普及健康理念
1996年,骆阿婆与丈夫陈邦来从大世界附近动迁至灵石路737弄。那一年,上海启动实施家庭病床服务,严正成为了医院唯一一名上门服务的医生。
“以前真没想到过,医生可以上门来给我们看病,还看得这么认真仔细。”骆阿婆说,自己有心血管方面的疾病,丈夫则有脑梗和糖尿病史。这些病在大医院里挂号排队就要耗上大半天,但在严正的小诊室能获得“一条龙”式的便捷就医。“我们年纪大了,小毛小病都来找他看,他样样说得清楚,我们听着懂了,也就放心了。”
从早上7时到晚上6时,每到门诊日,严正的三餐基本都靠“见缝插针”塞两个包子果腹,水也不敢多喝,怕上厕所耽误时间。一天下来,他总共接待了86名病人,遇上预约初诊的新病人,他会花上近半小时仔细询问健康状况,包括生活习惯、饮食方式等。在他看来,每天多用2、3个小时,就能为病人带来长远的帮助。“我们的职责不仅仅是为居民治病,也要做健康教育,防患于未然。”因此,严正自创了一些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防病口诀,在轻松谈笑间将健康理念普及给居民。
大家叫他“钥匙医生”
灵石路737弄住着一位万老太,严正有她家的两把钥匙,每周固定时间上门为老人检查送药,一送就是11年。他自己笑道,“大家开始叫我钥匙医生。”如今,交到他手上的钥匙共有56把,来自40余户家庭。“收下的不仅是一把把钥匙,也是社区居民一份份沉甸甸的信任,这是我坚持的动力。”
骑着电瓶车,风雨无阻的上门诊疗服务,是严正工作的一大重心。20年的变迁,让中心的服务对象从1万激增至20万,社区居民老龄化的逐步加深,让家庭医生上门需求更为迫切。如今,严正一周需上门出诊的家庭有60余户,其中不乏重症瘫痪患者。
79岁的周瑞珍阿婆半年前突发脑梗,家人将她从医院带回家后,医生说恐怕时日无多。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周阿婆的家人找到了严正,仅一个月后,原本大小便失禁、吞咽困难的老人奇迹般地摆脱了胃管与导尿管。“严医生的针灸真的管用。”
让病人康复就是“福”
“大医院的专科医生是‘专而精’,社区的全科医生就该‘广而全’。”严正说。2011年,他赴法国参加全科医学培训,回国后在中心率先成立了由全科医生、公共卫生医生、临床护士和信息技术人员组成的“严正”式服务团队,开展了“严正”式家庭医生服务模式的研究和探索。
身为队长,严正在管理上也很有一套。去年,团队新来了一名80后女研究生,严正分配她跑家庭病床。起初,她经常心生抱怨并应付了事。严正发现后没有责备她,反而陪她一起出诊,一起走进病人家中。休息的时候,严正像兄长一般耐心与她聊天,使她体会到作为一名家庭医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渐渐地,她摆正了工作态度,开始热情主动地为社区居民服务,博得了居民的一致好评。
“从小母亲就要我记得吃亏是福。”严正说,如果自己的一点劳累是“吃亏”的话,能让病人康复,自己也在工作中收获了很多快乐和满足,这就是很多很多的“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