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平生无憾事:心血管外科专家---郭加强_医学进展-寻医问药-xywy.com

医平台医学资讯

资讯中心>医生故事> 回首平生无憾事:心血管外科专家---郭加强

回首平生无憾事:心血管外科专家---郭加强

收藏
来源:医药经理人 2015-11-18 14:07

9月27日一早,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学术报告厅内外人潮涌动,为庆贺郭加强教授八十寿辰而举行的心血管外科学术研讨会在这里隆重召开。他的得意门生几乎全来了:翁渝国、刘晓程、吴清玉、何国伟、胡盛寿……这些蜚声中国乃至世界心脏外科界的“大腕”们济济一堂,与他们敬爱的老师相映生辉。


郭加强教授的大半生是伴着新中国心外科历史走过来的。当捏惯了手术刀的手,连水带泥掼出一块块土坯,一腔报国激情遭遇政治寒流的时候,他在想什么?当亲手创出中国心外科史上一个个辉煌的纪录,所培养的学生一个赛一个有出息的时候,他又在想什么?


几杯清茶置于眼前,袅袅的热气弥散开来,一切变得如画般清晰。八十高龄的郭加强教授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是两个字“明净”。



■那时的合作精神、奋斗精神才是最值得珍惜的宝贵财富啊!



一个个数过来,在中国心外科历史发展中,郭加强教授曾创下了19个令人赞叹的“第一”。


出乎许多人的意料,1951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的郭加强“入行”并不早。直至1958年,35岁的他才因国家需要拿起了心脏外科的手术刀。但在我国著名心外科专家侯幼临教授的悉心指导下,聪明又勤奋的郭加强很快上路了。

然而好景不长。“文革”的暴风骤雨把刚刚起步的新中国心外科事业打得七零八落。郭加强同许多同道一样,被下放至江西永修县卫生部干校。挑水、和泥、脱坯,艰苦的重体力劳动与政治上的不公平待遇未能泯灭他的意志,反而坚定了他报效祖国、造福人民的信念。


1971年9月,侯幼临教授不幸病逝,原本已经风雨飘摇的心脏外科雪上加霜,诊疗工作几近停顿。1972年7月,郭加强应召回到阜外医院。此时,技术人员散失,设备凋零,怎么办?在党籍和职务均未恢复的情况下,郭加强冒着再次被“打倒”的风险,艰难地开始了恢复和发展心外科的工作。


做科学家难,做那个“政治挂帅”时代的科学家更难。


借助十分有限的只能“偷偷看”的国外文献以及零星来访的国外同行的介绍,郭加强基本掌握了当时国际心外科的“行情”。他发现我国心外科与国外的差距主要在于心脏瓣膜外科、冠心病外科和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三个方面。其中,“文革”前刚刚起步的人工心脏瓣膜外科陷入停顿,冠心病外科和婴幼儿先心病外科尚属空白。为奋起直追,郭加强教授创建了针对以上三方面的三个研究组,领头开展临床科研。


第一个突破口选择了冠心病。


“我们那时的干劲儿,在如今的年轻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郭加强教授对记者说。冠脉搭桥,怎么搭?无现成经验可循,必须先拿动物“开刀”。可动物实验缺乏相应的手术器械,连合适的针线都没有。他们只好找来眼科手术器械,用人力打磨使之变细之后使用。


郭加强及同道们不舍昼夜,他回忆说:“每天一早就抓狗、麻醉,然后开胸。手术一直做到下午,晚上再看着狗,护理并观察记录。”一年多之后,动物实验终获成功。该上临床了,可在那个惟恐业务冲击政治的年代,上级领导对冠脉搭桥上不上临床三缄其口。幸而当时医院的党委书站了出来,表态“放行”。


第一位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是太钢烧结厂的一名50多岁的副厂长,术前曾被严重的心绞痛折磨得痛不欲生。郭加强主刀为他实施了冠脉搭桥术,手术取得圆满成功。那天是1974年11月8日,中国冠心病外科治疗的历史正是从这个日子拉开了属于自己的辉煌帷幕!(那位患者术后曾存活了许多年,心脏一直健康,最后是因肺病离世???记者注)忆及当年,郭加强教授最想说的是“庆幸得到了团队的有力支撑”。他说,心外科绝不是孤立的,如果没有心内科的陶寿淇、陈在嘉、刘力生,影像科的刘玉清以及麻醉、循环、监护等科室的一大批同道的鼎力支持,他们不可能取得成功。“那时的合作精神、奋斗精神才是最值得珍惜的宝贵财富啊!”



■坐一晚火车到了地方,洗把脸喝碗稀粥就上台了。手术五六个小时站在那儿,靠什么支撑?靠的是精神力量!



然而,中国之大,心脏病患者之多,单单靠几个“郭加强”或几个“阜外”远远不能满足需求。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全国心血管病治疗手术量尚不及心血管病患者的1%。特别是那些来自边远地区、在阜外医院等半年甚至一年都做不上手术的患者,这些患者无助的眼神深深刺痛了郭加强的心。他想,自己从学生时代起就投身革命,图的不就是为最广大的人民谋利益吗?他发誓:“一定要将阜外医院领先的技术传播出去,造福于更广大的人民群众!”


1982年,郭加强已是阜外医院的副院长兼心外科主任,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心血管技术协作培训中心成立。也正是从那年起,郭加强步入了他一生中最繁忙、最紧张的时期。那些日子,郭加强忙到什么程度?在去郭教授家的路上,曾长期给郭教授开车的魏东师傅给记者讲了一件事:“那年郭院长去内蒙古集宁指导手术,回北京坐的火车凌晨3点到青龙峡站换车头。为节约时间,他让我半夜从市里出发去青龙峡接他,这样,凌晨5点他就能回到医院。处理完行政事务,七八点钟他就可以上台动手术了。”


有人统计过,郭加强教授平均每天加班3~4小时。在医科院系统,郭加强是出了名的“不开会的院长”。省下的时间被他用来天南地北传授技术,特别是为老少边穷地区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干部,留下了一支支“不走的医疗队”。


自1982年至今,他所领导的培训中心已与全国26个省(市)的103家医院形成技术协作网络。通过派出技术队伍、培训当地专业人员以及向基层推荐国外专家和技术等措施,促进全国44家医院建立了心外科,使30家医院的心外科得以复苏,29家医院已经解体的心外科得以重组和发展,培养了各类心血管外科专业人才2000余名。


由于他每年几乎有1/4的时间在外面“传道、授业、解惑”,一些猜测和议论也随之出现。对此,沈宗林教授回忆道:“那时老师带我们各处跑,没有一分钱报酬。许多地方条件很艰苦。像云南个旧,我们从昆明坐一晚火车到了那里,洗把脸喝碗稀粥就上台了,手术五六个小时站在那儿,靠什么支撑?靠的是精神力量!有些人,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对这个理解起来有难度。”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拨比一拨水平高是历史的必然。



现任天津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院长的刘晓程教授和现任阜外医院副院长兼心外科主任的吴清玉教授,同为郭加强教授的“开门弟子”,即1980年招收的第一批研究生。


当年,正是在导师的鼓励下,刘晓程毅然“振翅北飞”,于1987年创建了中国第二所心血管病专科医院。牡丹江心血管病医院,成为一代青年的精神楷模。吴清玉和现任阜外医院院长的胡盛寿等则因在复杂先心病的外科治疗、重症复杂瓣膜手术等方面取得的重要突破,赢得了国内外同行的赞誉。


郭加强教授前后共培养了26名研究生,他的弟子遍布海内外:驰名世界心脏外科界、担任德国柏林心脏中心副院长、国际权威杂志??美国胸外科年鉴审稿人的翁渝国教授,以及被美国胸外科协会聘为首席华人常任委员的香港中文大学外科系何国伟教授,都是郭加强引以为豪的佼佼者。


此外,在阜外医院和全国各地亲聆他的教诲,由他手把手教出来的学生更是成千上万,他们大多已成为当地的“能人”。


人们都说,郭教授的弟子们之所以很快脱颖而出,与他对他们的充分信任和放手有很大关系。郭教授告诉记者,自1992年从院长岗位上退下来后,他就有意识地离开心外科,不在这里看病,也不在这里做手术。为什么?因为他“不想当祖师爷”,不想让人“供起来”指

手画脚,而是完完全全放手“让他们去干”。事实证明他们完全可以干好,而且像他一样相继挑起了院一级领导的重担。


谈到现在的后生辈,郭加强教授说他有一句话想对大家说:“要注意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拨比一拨水平高是历史的必然。如果大家多注意这一点,那么团结和协作就会做得越来越好。”



■有节有香有骨,满堂皆君子之风。



庆贺郭教授八十诞辰那天,胡盛寿院长代表全院职工向老院长献上了一份珍贵的生日礼物——紫檀宫扇。扇面图案所烘托的意境正应了郑板桥诗句“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满堂皆君子之风,万古对青苍翠色”。大家说这是郭教授80年人生的真实写照,也寄托了全院职工对他深深的敬仰与祝福之情。



说起郭教授的为人,对他知根知底的老人们表达得更直接。他当年在南京中央大学的老同学、老战友汪曾炜教授、叶大训教授以及工作中多年的老搭档薛淦兴教授等深情地称他为“铁骨铮铮的汉子”。在儿子郭小平眼里,性格有些内向的父亲平时不苟言笑,即便是关系很近的朋友来了,也不会或不习惯于兴高采烈、滔滔不绝地聊上半天。但是,当工作中出了纰漏,他一定会首先站出来承担责任,同时宽恕下属。“如果问家父最厌恶的是什么,一定是那阿谀谗陷,媚上欺下,无能却霸道的恶习、世俗。与之相反,家父待人平等,尤其同情病人和弱者。”小平记得,父亲多次跟他讲,那些贫困孤弱的病人及家属不易呀,来了的,可能倾家荡产,还有许多来不了的,不是短命就是苦命。因此在治疗中,他尽量从病人的长远利益着想,减少他们精神和经济上的负担。有多少次,郭家的门铃被陌生人摁响,原来是十几年、几十年前治愈的患者、患儿登门来看望和拜谢自己的救命恩人;医院里不少老司机、老厨师退休了,还谆谆叮嘱自己接班的子女:要尊重、照顾好老院长。



小平告诉记者,他那“不太跟人说话”的父亲,“内心的情感比较丰富”,对病人、对医院里的同事如此,对自己的家人也如此。这些年,在公园里、林阴道旁,人们常常看到一位腰板挺直的白发老者缓缓推着轮椅,时而跟坐在轮椅上的老妇人相视一笑,时而俯下身来为她掖一掖被风吹起的薄毯。这是郭加强教授在全力照顾自己缠绵病榻多年的老伴张敏。去年11月,张敏在相濡以沫半个多世纪的老伴怀中长眠了。对于父母间的深情,已定居美国、平素与父母聚少离多的小平,是从一个小细节上体会到的:母亲到后来几乎不能自己吃饭了,一到吃饭的时候父亲便躲到厨房里去吃,不让母亲受到一丁点儿刺激……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先生的诗句帮助人们对郭加强教授的人格魅力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80年,弹指一挥间。风吹过,雨打过,风雨后更见绚丽的彩虹。回首来路,郭加强教授说自己“无憾事”。相反,他对一切都充满了感激。生日会上,老人在致谢辞的短短几分钟里,竟四次向台下所有的同道和朋友鞠躬。他说,他满怀深情地感谢党和人民对他的培育。没有新中国的建立,没有人民创造的新社会环境,没有全国各兄弟医院的亲密合作,即便他个人想做些事情也将一事无成!

关键词: 专家 郭加强 心血管外科

医友评论0人评论)

匿名发表

热门检索:糖尿病伤医基层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