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则征婚启事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一位大龄女博士在某医大附属医院工作,称自带10篇已被接受的SCI论文作嫁妆,可将准丈夫改为第一作者。
“医学界独特的嫁妆,好厚重!”“我可以入赘吗?”事件引发了网友热议。然而,喧闹过后,当事人澄清这只是同事之间的玩笑。
不过,这让不少医生发出了“虽为戏谑,直击痛处”的感慨。
发SCI论文意味着什么?会写SCI论文的就是好医生吗?笔者对此展开了调查。
A.“如是‘嫁妆’确实贵重”
不少大学附属医院将SCI论文数量与影响因子高低作为评价医疗工作者科研能力与职业水平的重要标准。这也是医生职称晋升的重要门槛之一。
“SCI论文当嫁妆,许多人觉得不可理解,但对医学生来说,这是‘香饽饽’。”中山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大二学生孙立(化名)说,发SCI论文是科研能力的重要体现,“能在本科阶段做到的医学生屈指可数。我们虽然没有硬性指标,但老师还是寄予厚望”。
SCI是英文Science Citation Index的缩写,意即“科学引文索引”,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上世纪80年代末,南京大学率先将SCI引入中国的科研评价体系。
“作为一种期刊文献检索工具,SCI覆盖了国际上大多数有影响力的科学研究刊物,集合了各学科的重要研究成果,是当前国际公认的反映基础学科研究水准的代表性工具”。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罗良平分管该院科研工作多年。他认为,期刊影响因子(IF值)是SCI文章质量最为重要的评价指标,根据期刊论文的平均被引率核算,用来评估该文章所发表的期刊在其领域的相对重要性,比较客观、透明。
“发表SCI论文也是与国际接轨和交流的需要。撰写论文、投稿本身也有助于提升科研人员的外语水平。”罗良平认为,若不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科研成果,想培养出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专家是不可能的。
正因如此,不少大学附属医院将SCI论文数量与所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高低作为评价医疗工作者科研能力与职业水平的重要标准。
发表SCI文章,也是医生职称晋升的重要门槛之一。
以广州一家高校附属医院为例,住院医师申请晋升为主治医师,至少要满足30分科研分这一基本条件。在国内核心期刊以及中华医学会名下主办的中华系列期刊中,以第一作者发表一篇论文是100分,权重系数为0.3,这意味着第一作者才能拿到30分;如果发表了SCI文章,还要根据影响因子的不同来评分,影响因子1就是200分,1—3约是300分,3—5约是400分,5—10大概是500分,权重系数也是0.3。
“影响因子在不同学科的差别很大,有的学科高分杂志较多,因为被引用得多,比如肿瘤、心血管、消化等;但有的学科比较吃亏。”广州一家高校附属医院内科的刘雨欣(化名)本科毕业15年,刚升上副主任医师,“一路走来,要兼顾科研和临床,很不容易。两者都要投入时间和精力,病人又看不过来,做科研得挤时间。如果真的有10篇SCI论文作‘嫁妆’,确实贵重”。
“改作者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说起这份特殊的“嫁妆”,罗良平忍俊不禁,“医学期刊编辑国际委员会要求,如果在论文被接受后修改作者名单,修改者需要向编辑部提供一份正式的书面申请说明更改作者的理由,并得到每一位作者的签名授权,同意增加或删除作者。许多SCI大刊都要求作者在正文中申明‘作者贡献’,对永存于数据库里的每一个字负责。一旦期刊编辑发现了造假行为,就会联合所有同行期刊,将其纳入黑名单”。
B.代写代发的灰色地带
在某搜索引擎中输入“医学论文代写”,搜索出2570万条结果。选取其中一个网站进行详谈,对方称其提供代写代发的“一站式服务”,并承诺发表不成功全额退款。
论文作嫁妆,看来不现实,但医学界不乏论文撰写的“情侣档”。
“夫妻中若一个做医生,一个在相关专业实验室工作,双方便可署名共同第一作者,一篇文章便可两人共用,对双方晋升都有帮助。有的不同专业的,也这么做,一人发表,两人吃饱。”刘雨欣表示。
这也引起了许多医生的共鸣。周超(化名)是中山大学医学院的研究生。他坦言,在医院实习期间就遇到上门推销的代写人员。“他们径直走进医生的科室,小声说话,发放宣传单,上面还明码标价,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而且保证能发,杂志也任选”。
笔者在某搜索引擎中输入“医学论文代写”,搜索出2570万条结果。选取其中一个网站,找到客服人员详谈,对方称提供代写代发的“一站式服务”,并承诺发表不成功全额退款
该客服还说,在国内核心期刊代写代发一篇论文,整个流程收取一万多元,版面费则需要自理,如果是发表SCI论文,价格还要更高。当笔者问及个人信息的保密工作时,他表示,公司开展业务已有十年经验,绝对保护客户隐私。
“若真的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很可能就要栽跟头了。”刘雨欣说,她的一个同学在基层医院工作,几年前花了数千元请了“枪手”,2015年兴冲冲地申报副主任医师,可恰好当地开始启动“查重”程序。“这下完了,一扫描,都是别的文章东拼西凑出来的,重复率超过40%,被认定为抄袭,晋升自然是黄了”。
还有一个更典型的例子——史上最牛连环抄袭门。媒体曾报道,一篇关于“宫腔粘连”的医学论文,10多年来竟被16个医疗单位的25人进行了6轮抄袭,涉嫌学术不端行为的医生达70多人。
当然,成功发表的概率也是有的。笔者留意到,国外还有不少开放性期刊(免费开放给所有读者看),版面费很高,完全市场化导向,“这些杂志,往往也是一些代写公司瞄准的投稿目标。”罗良平说。
C.发SCI论文等于好医生?
“有些老主治医师,经验丰富,对病人好,是大家心目中的好医生,可因为发不出论文,到退休了,还是主治医师。”
刘雨欣坦言,论文写作挤去医生不少临床实践时间。“职称评审标准中对科研论文要求逐年增高,这令不少善于临床却不善于科研的医生苦不堪言,甚至无心给病人治病”。
周超在实习时就常听到一些说法:“有的医生为了写论文,白天看病,晚上做实验;还有更形象的说法:一些医生开刀时,心里想着小白鼠和兔子等实验动物。一心要二用甚至三用,时间长了,总想着‘发论文、找项目’,哪有时间顾及病人,甚至会给人留下‘冷漠’的印象。”
在省卫计委巡视员廖新波看来,唯SCI论是一种“错位”。“对临床技术型医生而言,病看得好不好,手术做得好不好,比发表论文本身更重要。”他认为科研成果之于临床医生,是应该被用来参考、学习,并转化到实践中的。“现状已背离了医生发表论文的初衷”。
笔者在采访中发现,行内人士大多有自己心中的“琅琊榜”,上榜的好医生未必是发论文多的,也不一定是名气最大的。“有些老主治医师,经验丰富,对病人好,是大家心目中的好医生,可因为发不出论文,到退休了,还是主治医师。”刘雨欣说。
罗良平也不赞同“一刀切”的评价方式。“有数据显示,中国科研人员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的版面费已达到几百亿元,若指挥棒如此单一,会让大家想方设法‘冲量’,可实际质量有多高,有待商榷。”
在他看来,一切科学研究都应以服务人类生存发展为最终目标,医学科研领域也不例外。将研究成果服务于大众,需要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但这并不意味着SCI论文本身就是生产力,“它只是生产力的源泉或动力,一定程度上可以评价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但绝不是唯一标准”。
“做科研,应扎扎实实地做,卓越的医生除了治病救人,还应对医学的发展有所贡献。科研的最终目的是攻克医学难题,还有让病人受益,不是为了科研而科研。”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院长肖海鹏说。
D.评价的“指挥棒”应更科学
评价体系多元化,是基层医生最热切的盼望。罗良平认为,应更科学、全面地把医生的临床能力、教学水平、医德医风纳入评价体系。
2014年6月,深圳率先尝试改革,在国内首推以临床指标为导向的医疗人才评价体系
这套临床医生技术等级评价体系参照了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所提出的RBRVS系数。该评价体系在美国经过了10年的研究期,并实行了20多年,现在还在完善更新。
深圳市医管中心有关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举例,在新推行的外科评价体系中,9000多种操作和手术、麻醉等都被标注了明确的系数,每一种手术的系数由工作量、医疗支出和医疗责任险3个部分决定。通过这3部分来评定医生的等级,并将临床指标分为9级。
评价体系多元化,是基层医生最热切的盼望。
赵晓玲(化名)在粤东一家医院工作多年,一直是主治医师。“感觉晋升无望了,我们的科研资源较为匮乏,无从入手。”她很清楚,自己的职责更多的是让患者在家门口解决常见病和多发病,“为何不侧重考核我们这方面的能力?”
2015年3月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出席江苏代表团的审议现场时,谈到深化医疗卫生改革,“对医务职称评定的一些规定,应该作一些调整,但是可以先做试点。比如说基层医院、县以下医院的医生,论文写得不错,可手术没做好,病人的问题没解决,那不是花架子吗?
8个月后,国家出台文件,对基层医院职称评审的论文要求进行了“松绑”。罗良平欢迎这样的调整。他认为,不仅是基层,高校附属医院的做法也可以适当调整。
罗良平还认为,应更科学、全面地把医生的临床能力、教学水平、医德医风纳入评价体系。“尽管量化难度大,但是,如在重要临床科室轮转和到基层医院扶贫等经历、临床工作的数量和质量、医疗纠纷情况等项目,还是可以考核得到的。”
他坦言,他所在的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早就有了临床技能考核小组,“每年晋升,临床方面不达标率不超过10%,毕竟是自己人评自己人,因此难以避免有‘水分’存在。接下来,我们要考虑引进第三方的考核队伍,配合医院自身的考核队伍,让评价体系更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