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_医学进展-寻医问药-xywy.com

医平台医学资讯

资讯中心>医学进展>中医科>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收藏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2016-01-14 11:04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中医药在证候规律研究、辨证治疗方法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我们在充分参考“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等基础上,初步制定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讨论稿)”,并先后组织国内中医消化病专家就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证候分类、辨证治疗、诊治流程、疗效标准等一系列关键问题按照国际通行的德尔斐法进行了3轮次投票,制订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草案)”。2009年10月16一19日,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2l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会议在深圳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中医消化病学专家对共识意见(草案)再次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修改,并以无记名投票形式通过了妇E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并冀望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医消化病学专家对共识意见草案进行讨论和修改,(表决选择:(1)完全同意;(2)同意,但有一定保留;(3)同意,但有较大保留;(4)不同意,但有保留;(5)完全不同意。如果>2/3的人数选择(1),或>85%的人数选择(1)+(2),则作为条款通过)。最后由核心专家组于2010年1月9日在北京进行了最后的审定。现将全文公布如下,供国内外同道参考,并冀在应用中不断完善。

1概念及主要发病机制

1.1定义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病变主体在肝小叶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病理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simple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和非酒精性脂+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07BAl208096)肪性肝硬化non—alcoholic cirrhosis)三种主要类型【l】。中医认为本病依其表现,属于“肝癖”、“胁痛”、“积证”等范畴盔。

1.2流行病学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果的改变,胰岛素抵抗及其相关的多元代谢综合征的高发,B超等检查的进步和广泛应用,本病的患病率逐年升高,检出率日益增多,且起病渐趋低龄化。流行病学资料表明,我国B超研究发现脂肪肝在一般人群中的患病率为lO%~16%,在肥胖患者中脂肪肝的检出率高达38%例。本病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最常见的肝病之一,成为健康体检者血清转氨酶异常的首要原因㈣。

1.3发病机制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遗传一环境一代谢应激相关因素导致的以肝细胞脂肪变性为主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二次打击学说”较为流行。该学说认为胰岛素抵抗(IR)导致胰岛素信号转导途径改变,进一步引起脂肪代谢失衡,肝脏内脂肪积聚,这是脂肪肝的主要启动因素,成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过程中的一次打击;而在肝脏脂肪沉积基础上所发生的氧化应激和脂质过氧化(LP)则形成二次打击,是导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键f4】。其中营养性、代谢性、内分泌性、药物性、外科手术后等均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的危险因素。而其中年长(>40~50岁)、重度肥胖、糖尿病或高脂血症(特别是高甘油三酯),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这些因素之间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密切相关,导致肝脂质代谢异常、反应性氧体系(ROS)生成增多、肝脂质过氧化增加、肝星状细胞活化及细胞因子产生异常等。

1.4病因病机

目前诸多医家认为其病因多为饮食不节、劳逸失度、情志失调、久病体虚、禀赋不足。饮食不节,劳逸失度,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或情志失调,肝气郁结,肝气犯脾,脾失健运,或久病体虚,脾胃虚弱,脾失健运,导致湿浊内停;湿邪日久,郁而化热,而出现湿热内蕴;禀赋不足或久病及肾,肾精亏损,气化失司,痰浊不化,痰浊内结,阻滞气机,气滞血瘀,瘀血

内停,阻滞脉络,最终导致痰瘀互结。其病理基础与痰、湿、浊、瘀、热等有关,病位在肝,涉及脾、胃、肾等脏腑,证属本虚标实,脾肾亏虚为本,痰浊血瘀为标。Is-9]

2诊断

2.1临床表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起病隐匿,多呈良性经过,症状轻微且无特异性。患者多无饮酒史或饮酒折含乙醇量男性每周<140 g,女性每周<70 g,除原发疾病临床表现外,可有乏力、消化不良、肝区隐痛、肝脾肿大等非特异性症状及体征;可伴有体重超重和(或)内脏性肥胖、空腹血糖增高、血脂紊乱、高血压等异常改变。

2.2相关检查

肝组织学检查(简称肝活检)是目前本病诊断及分类鉴别最可靠手段,可准确判断肝组织脂肪贮积、炎症和纤维化程度。而影像学检查是目前诊断本病常用的检查方法,其中B超已作为拟诊脂肪肝的首选方法,B超检查可大致判断肝内脂肪浸润的有无及其在肝内的分布类型,但B超检查对肝内脂肪浸润程度的判断仍不够精确,并且对肝内炎症和纤维化的识别能力极差。其中弥漫性脂肪肝在B超图像上有独特表现,常规B超可检出肝脂肪含量达30%

以上的脂肪肝,肝脂肪含量达50%以上的脂肪肝,超声诊断的敏感性可达90%;而CT腹部平扫对脂肪肝的诊断有很高的敏感性,局灶性脂肪肝有其特征性CT表现,可用于评估药物防治脂肪肝的效果。目前尚无一种定性或定量诊断脂肪性肝病的实验室检查指标,但血液实验室检查对于判断脂肪肝的病因、可能的病理阶段及其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包括肝功能、血脂、血糖、血清纤维化指标等检查。此外,身高、体重、腰围、臀围、体重指数(BMI)(BMI=体重,身高)、腰臀比(WHR)(WHR=腰围/臀围)也与本病发病密切相关。

2.3诊断标准【1洲】

目前临床上本病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随着国内及国际肝病学会或肝病组对本病认识的不断深入,本病的诊断标准及诊疗指南不断更新,至今临床上本病的诊疗指南很多,其中有来自美国胃肠病学会(2002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2006年)及亚太地区NAFLD工作组(2007年)的诊疗指南等。但就我国而言,可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脂肪肝病学组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标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影像学及肝组织学等检查,结合本病的诊断标准,可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即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

2.4中医病名【1习中医学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肝癣”、“胁痛”、“积聚”、等范畴。

2.5证候分类标准

(1)湿浊内停证:主症:①右胁肋不适或胀闷;②舌淡红,苔白腻。次症:①形体肥胖;②周身困重,倦怠乏力;③胸脘痞闷;④头晕恶心,食欲不振;⑤脉弦滑。

(2)肝郁脾虚证:主症:①右胁肋胀满或走窜作痛,每因烦恼郁怒诱发;②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或腻。次症:①腹胀便溏;②腹痛欲泻;③倦怠乏力;④抑郁烦闷;⑤时欲太息;⑥脉弦或弦细。

(3)湿热蕴结证:主症:①右胁肋胀痛;②舌质红,苔黄腻。次症:①口黏或口干口苦;②胸脘痞满;③周身困重;④食少纳呆;⑤脉濡数或滑数。

(4)痰瘀互结证:主症:①右胁下痞块;②舌淡黯边有瘀斑,苔腻。次症:①右胁肋刺痛;②纳呆厌油;③胸脘痞闷;④面色晦滞;⑤脉弦滑或涩。

上述证候确定:主症必备,加次症2项以上即可诊断。


关键词: 脂肪肝 酒精

医友评论0人评论)

匿名发表

热门检索:糖尿病伤医基层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