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中医界日前联署发公开信,高调反对特区政府建立中医院的计划,尤其反对引入内地式中西医结合的中医院,引来医学界不少关注。
西医讲究循证科学,讲求量化、重视微观;中医强调经验,谈阴阳平衡,关注整体而不仅是某个官器或症状。这种从医学思想到医疗技术上的截然不同,使中西医之争由来已久。但至今天两者如此水火不容,核心是单一评价体系无法适应两派医学的不同特性。
中国人看病,不外乎三种选择,纯西医、纯中医、中西医结合。事实上内地多数医院都是中西医结合医院,区别只在于中医院有专门的中医科目而已。
在内地公立医疗系体内,几乎没有完全不用西药的中医院,纯中医只存在于民办医疗之中。迥然不同的是,从殖民地时期开始,香港医疗体制就泾渭分明,所有的大医院都是纯西医(香港的医院不会给病人开板兰根冲剂),中医只存在于私人医疗市场中。香港西医不用中药,中医也不受西医管理。
因此,在香港建立中医院,实质就是把中医纳入西医的管理之下。香港中医师们能预见的未来发展,将可参考内地中医师们的遭遇:像西医们做循证科学,做实验写英文论文,发SCI国际医学期刊等等,最后可能是中医师们都得在西医的游戏规则下与西医师们竞争。不言而喻,现时拥有独立地位及因此而获得发展空间的中医师们,并不希望见到这种局面。
故此,香港中医师反对香港中医院照搬内地模式,原因并不见得仅仅是西医管不好中医,或者他们比喻的“牧师管寺院”,而是内地中西医结合模式并未让中医界获得自己独立的评价体系。西医会认为中医不按西医的游戏规则玩,将无法接轨国际医学,便谈不上发展和推广;而站在中医师们的立场上看,不为中医师们设立独立的评价体系,这个行当便不是中医了。
在中医和西医之间,无需贬抑任何一方,因为医疗是一件医生与病人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事,即使医学出身也有不同观点,更何况没有学过医的人。但站在社会公众,尤其是病人的角度,有一点是应明确的:中西医之争即使是提升到传统文化的级别,那也只是医学界的内部问题,公众关心的不是治疗手段属中医还是西医,而是治疗是否有效果,能否药到病除。因此,对于代表公众利益的政府而言,哪怕仅仅从管理医疗服务的角度看,也应保持医疗领域里的适当竞争,让中医与西医互相竞争,这样才有利于提升整个医疗事业水平。
如果上述立场是切合实际的话,那么比较理想化的医疗体制似乎理应发展出一个独立于西医的中医评价体系。
一个可参考的例子是大学评价体系。现时的内地高校教师里有不少“海归”,他们可能略胜于写英文论文、申请国际项目,但却不太善于发中文论文和申请国家课题。如果职称晋升沿用旧有体制,这批人肯定吃亏,因此部分高校开设双轨评价体系,以适应师资的不同组成。这种思路能否应用到中西医发展之上,值得香港和内地的医疗管理部门认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