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的主题是我国胸痛救治现状
我们国家胸痛救治现状应该说并不乐观,主要存在两大问题:
一是重症病人的救治延迟,我说的延迟是相对而言。比如说延迟是小医院和大医院相比,现在和五年前相比,或者和发达国家相比。
危重病人延迟的后果是什么呢?就是危重病人在急性期因为治疗的延迟,死掉了,急性期死亡率增加,或者生存的机会减小了;再就是这些病人即便活下来,他的心脏功能,肺功能受到了重创,以后会遗留下来慢性的脏器功能衰竭,造成病人的生活质量很差,是沉重的社会家庭负担,明显增加了后续的医疗费用。
以急性心肌梗死为例,近年来,经过胸痛中心的建设,院内流程逐渐优化,D-to-B时间已经在60多分钟,多数在90分钟之内。关键是在院前延迟,我国从发病到院内的时间现在仍然在5-8小时,非常长,而美国的时间延迟,从发病到医院的时间只有1.5小时。
院前延迟,主要与老百姓不了解胸痛、社区的转运速度比较慢、院前急救系统和院内没有对接、没有信息化建设等有关。
胸痛的病因很复杂,有些病人的疼痛很典型,很容易察觉,病人也就很快来就诊。有的老年人不明白的,或者是长期慢性病病人,他说不要紧,吃了药也许就好了;或者晚上家里没有人,不方便,要不等一等,等第二天再来看病;或者现在是上班了,孩子们下班回来之后再领着老太太看病,一拖再拖。有些病人不典型,我们的社区医生水平也不好,发现不了他是重病人;或者到了急救车的医生,虽然说诊断出来了是这个病,需要抢救需要快速转运,但是他的转运途中没有和院内进行对接,到了医院以后医院才被告知有这样的病人。
如果院前的医生,通过一个远程传输或微信等传输方式,能让院前的医生和院内医生早期对接一下,告诉院内尽快做好抢救的准备,也许就会加快病人救治速度、提高效果。所以,我们还应该加快社区的教育,推广知识的宣传教育,有病快到医院这种理念。
第二个问题就是低危病人存在着过度现象,我说过度应该也是相对的。主要是在过度现象里头,更多的情况是过度重视治疗而轻视了检查。我想这里面因素是很复杂的,既有科学认识的问题,也有医保投入的问题,也有医疗机构的整体水平问题,还有病人的意愿、经验条件、各种思路想法等。病人的表现类型很复杂,医生需要有个认识过程,如果这个病人来了之后就能够做进一步检查明确,可能就不需要后来的几天住院观察。但是因为老百姓的经济或者医保支付能力有限,就这么三五千块钱,做个CT好几千没了就没有吃药的钱了。所以说很多老百姓就觉得先给我用点药看看,不行再做检查。
所以说医疗和别的东西不一样,不像修个汽车那东西简单,而且近几年国家还提出了精准医疗,为什么提出精准医疗呢?就是一个病人一个样,一个病人一种代谢类型,用同样的办法,按理说都应该有同样的效果或者差不多的效果,实际上不是这样子,有些病人就是存在药物抵抗,别人吃了很有效,你可能吃了这一片药没什么效果,而且个体代谢差异还有一些表现:有些病人可能吃一片药就可以达到非常好的效果;有些代谢太快,进去就被代谢掉了,得需要吃十片八片才会和别人一片同样的效果,另外还有肝肾功能的基础状态有关等等。
所以说人体是个非常复杂的机体,治疗的过程可能是个很复杂的过程,而且有些疾病的早期表现都不典型,在不典型里头有老年人、女同志、有糖尿病,原来有过慢性疾病基础的一些病人,表现不典型,如果一疼就是心脏病那就简单了,治疗效果也好,就是因为同样是心脏病有些病人也有不同的表现,同样一个表现有很多疾病构成,而且伴随的情况也因人而异,所以典型的病人,刚毕业的医学生处理起来都没什么问题,但如果来了个复杂病人,教授也得需要进行反复的和病人沟通,反复的做检查,最后才有可能找到正确的诊断,所以这个病就是这么复杂。
我想关于我国胸痛救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一是重症病人的抢救存在着延迟问题,低危病人存在着不足和过度并存现象,这里面因素很复杂,多种因素还不是我们医疗机构、医生、护士本身的问题,是整体的因素,多因素共存的一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