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有啥不舒服,首先想到的是打电话给家庭医生闫医生。他会告诉我们怎么处理,不用去大医院。”罗湖区长岭村居民罗阿姨说。10年前,罗阿姨的丈夫陈光在家里装电灯管时,不小心从凳子上摔下来,被送到附近医院治疗后出现意外,左腿瘫痪不能走动。10年来,全家人奔走于市里、省里几家医院,做手术,做检查,做康复训练,无论经济还是精神都承担了极大的压力。
3年前,长岭社康负责人闫医生与陈光签订了家庭医生服务协议,帮助陈光建立了家庭病床服务。不管刮风下雨,在建床周期内,闫医生每个星期都要上门为陈光量血压、测血糖和心电图等,如果出现感染等情况,还随叫随到,免去了陈光往大医院奔波的辛苦,也节省了医疗费用。
家庭医生,又被称为全科医生。目前,深圳全科医生有3400多人。他们走进家庭、上门入户,为居民提供服务,包括建立健康档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人进行长期随访,对社区重点人群如儿童、孕产妇、老人进行保健等等。同时,他们还在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提供门诊服务。
深圳市卫计委妇社处副处长姚克勤介绍,目前深圳市每万人约有全科医生1.9人。这一水平,离我国要求“到2020年,每万人拥有全科医生3人”的标准还有差距。据此,深圳至少需要9000名全科医生,还有5000多人的缺口。
社康中心是深圳分级诊疗的最基层网底,而全科医生又是实现社区首诊的守门人。随着深圳全科医生培养和培训力度的加大,人们最需要的其实不是大医院,而是近在身边的全科医生。
1.遭遇信任危机
更让她感觉到挫败的是,能处理消化科各种疑难杂症病例的她,居然连皮肤病等一些简单疾病都不会看。
“李医生,我胃痛,家里还有点你之前开的胃药,可以吃吗?”2015年11月底的一天,凌晨4点,正在睡梦中的李医生被电话惊醒。电话的那一端是与他签约的社区居民唐先生。李医生正是他的家庭医生。
李医生是罗湖区西岭社康中心的一名全科医生,晚上8时后接到居民求医问药的电话已经是家常便饭。
2006年,大学毕业的李医生进入罗湖医院,成为一名外科医生。2008年,深圳启动了全科医生培养制度,面向全国招聘医疗人才,进行为期1—3年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考试合格后办理聘用和入编手续,并全部下放到社区工作。
那一年,经过考试,李医生顺利成为深圳首批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3年规范化培训后,他又回到罗湖医院,被分配到一个社康中心。
刚开始,居民来看病,一看到是年轻的李医生,就会发出“你会看病吗”这种不信任的声音。患者的不信任,让他有了挫败感。“在这里似乎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李医生说。
不久之后,一位外科感染的患者到社康中心来看病,当时李医生开了药进行3天治疗。“3天就可以了吗?”对于他的诊治方案,患者如此质疑。几天之后,该患者再次找到他,并笑着说:“去了大医院,医生开的药也是一样的。”此后,该患者每次看病都会先来找李医生。
除了规范化培训外,其他专科医生的转岗培训是深圳全科医生培养的另一途径。2007年,张永建经过转岗培训成为南山区海湾社康的一名全科医生。此前,她已经在医院做18年的消化科医生。
“刚开始去社康中心,我觉得没啥意思,也感觉很挫败。”张永建说。在去社康之前,她是蛇口人民医院消化科经验丰富的专科医生,消化科任何问题都能处理,在患者中也有良好的口碑。但是,到了社康后,每天接触到的都是常见病患者,看一些伤风感冒等,消化科的病人很少。更让她感觉到挫败的是,能处理消化科各种疑难杂症病例的她,居然连皮肤病等一些简单疾病都不会看。每逢遇到这样的病人,她就会把病人往上转到医院。慢慢地,转走的病人多了,社区居民认为“全科医生不会看病”。
“全科医师不懂看全科”是过去的通病。深圳有的区,80%以上的全科医师是由专科医师转岗而来的,尽管经过初步培训,但多年的专科诊疗习惯难以扭转。一些人也以为全科医生是“什么都会一点,什么都不精通”的“万金油”。全科医生遭遇的信任危机,让他们很难有职业成就感,积极性受打击。这也令许多医生对这个职业望而却步。
2.引进来,送出去
以前他一直想把手术做好,经过进修后,现在考虑的是怎么把整个家庭的健康管理好,让每个人都少生病、不生病。
作为社区健康的守门人,全科医师必须赢得居民的信任,才能提升自身地位。而要获得信任,诊疗能力是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医生的临床诊疗能力是第一位的,老百姓找全科医生看病,若十次有八次是误诊,无论社区的药多么便宜,也不会有人愿意到社区看病,全科医生也得不到认可。”宝安区中心医院的全科医生刘俊超说。
全科医学在国内起步只有10余年的时间,而欧洲、澳大利亚、美国的全科医学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就开始,具有完善的全科医学培养体系。近几年来,深圳的办法是“引进来,送出去”,与世界上全科医学最发达的国家合作,引进最优秀的师资进行培训,并选派全国医生出国学习,提高全科医生的临床能力。
5年前,深圳市卫计委与澳大利亚蒙纳什大学合作,成立了“蒙纳什—深圳全科医学合作中心”,引进该校全科医学、全科护理培训师资团队。每年深圳派出10名全科医生到澳大利亚蒙纳什大学学习3个月;并成立蒙纳什大学深圳国际家庭医生培训和认证中心,获得认证的学员,可以在深圳和澳大利亚执业。
2014年5月,李医生就被选派到澳大利亚进行全科医学进修。“几个月的学习交流,让我对全科医学的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李医生说,以前做外科医生的时候,他一直想把手术做好,经过进修后,现在考虑的是怎么把整个家庭的健康管理好,让每个人都少生病、不生病。
2012年底,深圳市医学继续教育中心还与美国国际初级卫生保健教育联盟签署协议,邀请联盟的家庭医生来深圳带教。每年都会有来自美国的出色全科医生和专家,定期来到宝安的社康,为患者看病的同时进行现场教学。
国际家庭医生教育协会的理事Keilers医生就是其中之一。3年来,他5次到深圳,对全科医生进行指导和培训。去年12月,年过七旬的他因突发脑中风,倒在了首批学员的结业课堂上。数十年的从医经历和丰富经验,手把手地认真教学,让20名年轻的全科医生学到了很多。
“我有一个14岁自闭症儿童的病例,跟踪治疗多年没有进展,在Keilers医生的指导下,最终找到了办法。”参加首批受训的全科医生刘俊超说。Keilers在接触过这名病人后指出,这种病例除了关注病人之外,还要关注他的家庭,如果问题不在患者身上,很有可能就出在他的父母身上。经过与其父母的交流,证实患者的父母都患有抑郁症,并对其父母进行了心理辅导和治疗,最终这个小病人的病情改善了。
“在给病人检查的时候,他还可以把病人的袜子脱掉,看脚趾有没有溃疡等,我们以前都不会这样去做的。”刘俊超说,Keilers医生教给深圳医生很多看病的新理念和新思路,让他们在工作中受益匪浅。
3.找到归属感“大医院专科医生让患者胆怯,但全科医生充满人文关怀的治疗理念让社区居民感到亲切。”
刘俊超是2008年到社康中心去的。当时,在深圳执业医生中,社区的全科医生被认为能力最差,待遇也比医院医生低。“到了社康后,很长一段时间,感觉前途渺茫。”但是,在参加国际全科医生技能培训中心3年的培训后,他的想法彻底改变。“我现在以作为一名全科医生为傲,希望能在社区全力推广全科医学的理念。”刘俊超说。
全科医生在诊断疾病时的细心,有时不仅仅是医学层面,更注重心理因素。“如果是一名专科医生,主要会就病治病。而坐诊在基层的全科医生,更需要通盘考虑。”金鹏社康的全科医生郑医生表示,对全科医生沟通能力的要求要远高于专科医生。
在金鹏社区,有一个脑梗塞患者,2013年手术后出现后遗症,瘫痪在家不能走动,出院后一直在家里进行康复。尽管是在家里康复,还需要不时到医院去复查,做康复训练,这对一个普通的家庭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负担。“整个家庭被疾病的阴影所笼罩。”患者家属刘女士说。
郑医生知道这种情况后,来到患者的家庭,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并让家属建立了家庭病床服务。除了关注患者在家康复期间会不会出现其他并发症外,还要关注患者和家属的心理情况,倾听他们的心理诉求,进行疏导。有了家庭医生的上门服务,家里每个人都松了一口气,家庭气氛也越来越活跃。
大约经过3个月时间,患者可以自己坐起来,还可以下楼走动。这个患者及其家属开始在社区内宣传社康的家庭医生服务,向邻里推荐郑医生。
与李医生一样,郑医生也是深圳首批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学员,2011年被下派到社康。在社区工作5年多来,他已经收获了一批铁杆“粉丝”。
正是这几年对全科医学理念的实践,让郑医生有了成就感。虽然不能像大医院的医生那样做多么厉害的手术、在学术上有建树,但是能成为社区居民信任的医生,身体出现问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他也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找到了归属。“我想以后就一直扎根在社康。”这是这名80后全科医生的心愿。
长眠在纽约东北部撒拉纳克湖畔的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是:“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郑医生说,全科医疗以人为中心,因而更注重培养全科医生的人文精神。大部分的医疗纠纷都是服务态度不佳所致,而良好的沟通能力正是全科医生的魅力所在。“大医院专科医生让患者胆怯,但全科医生充满人文关怀的治疗理念让社区居民感到亲切。”
闫医生自2004年来到深圳,就一直在长岭社康,迄今11年。11年的社区医生工作,让他感觉很精彩。“在外吃饭我都不敢在长岭吃,因为会有人帮埋单。”闫医生笑着告诉记者,他跟长岭村的居民已经成了很好的朋友。
延伸
深圳将试点全科医生薪酬改革
今年招聘500名规范化培训学员,并扩大全科转岗培训规模
深圳,是国内最早进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城市之一,历经8年的培养,人才缺口依然巨大。全科医生的不足,对分级诊疗的实现和全科医学的发展仍是一个挑战。
高素质全科医生还很稀缺“3年培训,系统学习全科医学,这对我非常重要。”拿到美国全科医生培训结业证的张永建说。她的医学基础已经比较扎实,因此像她这样的临床专科医生调到社康全科门诊后,最关键的是要把专科医生的思维转变为全科,而这个全科医生培训让她本人完全完成了全科思维的转变,更清楚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她所期待的全科医生工作,是能够从身体、心理、环境等诸多方面彻底关怀一个人,能够帮助居民发现病情,帮助解决80%以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在需要的时候找到合适的专科医生确诊,然后在专科医生确诊给出治疗方案之后,由全科医生详细地告诉病人如何执行治疗方案并督促执行,并对病人进行家访,评估生活环境给出建议,最后要能够帮助改善整个家庭成员的健康。但现在,这一理想中的全科医生尚不可及。
“我们都还达不到这样的标准,不管是在临床方面,还是在心理上,我们的差距还很大。”张永建说,现在达到标准的高素质全科医生还很少,还需要不断学习,尤其是需要从国外引进优秀全科医学师资进行培训,培养高精尖的全科医学人才。
加大全科医生培训力度
为提高深圳全科医生的水平,2015年10月,罗湖医院集团面向澳大利亚等全科医学发达的国家,招聘具有丰富的全科医学服务经验和临床导师经验的全科医生来深圳工作。除了坐诊外,更重要的工作是对全区的全科医生进行临床培训和科研指导。目前,已经有两名澳大利亚全科专家入选。
2015年12月,“深圳国际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服务研究中心”正式成立,由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副校长Shane Thomas教授担任中心主任。该团队成员由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和中国等多名全科专家和社区卫生服务专家组成,未来将承担深圳部分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工作,并致力于我国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研究与国际接轨,打造适合中国的医疗卫生保健体系。
“医改的目标是要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社康中心是深圳分级诊疗的最基层网底,也是社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而眼下,社区最大的困难还是全科医生人才紧缺。”深圳市医学继续教育中心主任夏俊杰说,未来几年,深圳在全科医生的招聘和培训上还将继续加大力度。
记者从深圳市卫计委获悉,今年深圳将再招聘500名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并扩大全科转岗培训规模,免费为200名有意愿从事全科医生服务的医生提供岗位培训,并开展全科医生薪酬改革试点。深圳正加快人才的培育与引进,迎接全科医生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