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96岁高龄仍每周都坐诊,你还记得本报报道过的名医张效房吗?昨天,记者获悉,他被评为全国“十大最美医生”。在颁奖典礼上,他最大和最小的研究生弟子一起,共同为张效房颁奖。
在颁奖现场,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施贺德博士对张效房做出了充分肯定。他说,中国为全球卫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科学家发现了沙眼的病因,这一发现让全球数百万人避免了失明。而这离不开张效房的贡献。
今日消息
96岁医生成“最美”年龄最大
3月13日,央视2015“寻找最美医生”大型公益活动评选正式揭晓,由河南省卫生计生委推选的96岁眼科泰斗张效房荣获“十大最美医生”称号。
该活动旨在推选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道德引领、彰显时代精神的10名“最美医生”和10名“特别关注医生”。
出现在颁奖典礼上的“最美医生”中,既有96岁高龄仍坚持坐诊的眼科专家张效房,也有独自坚守偏僻山乡40年、服务方圆770平方公里村民的藏族医生占玛泽仁;既有从医67年、见证我国传染病防治历程的新中国首批留苏归国医学女博士陈菊梅,又有异国救人引起网上热议、被誉为“最美中国医生”的急诊科医生唐子人……
此外,本报曾报道过的“2013年感动中国人物胡佩兰”之子胡大一(2014年1月4日本报A14版曾以《母子大医》为题对胡氏母子的故事做报道),也被评为“特别关注医生”。
10名医生中,张效房年龄最大。但年龄最大并不是“特色”,他的卓越学术成就及一直奋斗在一线的精神令所有评委和现场观众钦佩。
张效房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下称郑大一附院)眼科教授,从1945年于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毕业算起,在眼科医学这条历史长河中,他已行走了整整71年,并终成眼科学界一代宗师——我国眼外伤和眼内异物摘出的奠基人和学术带头人。
退休后,张效房一直在郑大一附院坐诊,是河南仍在医院例行坐诊医生中年龄最大的。
现场直击最大和最小研究生为其颁奖,十分意外
在昨天的颁奖现场,张效房压轴出场。
他大步流星、意气风发地走上台。
主持人问:“您身体这么硬朗,有什么长寿秘诀?”
张效房回答:“我没有什么长寿秘诀,平常就是只想一个问题,思想很简单,就想把病人的眼睛治好,改进治疗方法、手术方法,给病人带来更好的疗效,病人好了,病人高兴了,我也就高兴了,其他小事情不放在心上。”
主持人接着问:“那您认为什么样的医生才是好医生,标准是什么?”
张效房回答:“患者说好的医生,才是好医生。”
朴素的回答,获得台下观众热烈的掌声。
轮到颁发奖杯时,70岁的张金嵩和26岁的付淑颖走了出来。这让张效房有点意外,他稍稍愣了一下,然后笑呵呵地接过了奖杯。
张金嵩是张效房的“最大弟子”,1978年入学上研究生的他,成了张效房所带的第一届研究生。如今已经70岁的他从郑大一附院眼科主任位置上退休后,也是一个“忙人”:除了每周三次坐诊外,还要带领团队上手术台做手术。
“老师还在坐诊,你说我能好意思闲着?”昨天,在接受大河报记者采访时,他乐呵呵地说,给老师颁奖既高兴又自豪,而在工作中,他更是牢记,像张老师教导的那样,规规矩矩做人,勤勤恳恳做事,认认真真做好医生。
26岁的付淑颖如今是郑州大学眼科专业的一名研三学生,虽然她现在的导师是陈悦,但和张效房还是有很大渊源的。
“我导师的博士生老师是张金嵩,而张金嵩老师的导师是张效房,这样算来,我算是徒孙了。”付淑颖说,虽然张老师目前不再直接带研究生了,但她和同学们仍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张老师的教导。
“张老师轮流检查我们的英文病历,同时一点点帮我改论文。”谈及张效房,付淑颖说,她最大的感受就是:勤恳、严谨、博学、多才。
“跟随张老师学习,受益匪浅,他就像一本百科全书。”她说。 暖心花絮颁奖晚会结束后,观众纷纷求合影
虽然颁奖晚会于昨晚正式播出,但录播节目其实是在3月2日晚上。
作为河南唯一一家全程参与节目录制的都市报,大河报记者见证了诸多感动。
当晚的录播预定时间是8时开始,但张效房不到6时就赶到了现场,在化妆间内,当化妆师得知张老已经96岁时,连说,“不像、不像”。
而当张效房出现在晚会现场时,观众席上瞬间有了小骚动,不时有观众小声惊叹:“哇,老先生真精神真帅。”
录播结束时,已经近10时。一散场,热情的观众便一下子围住了张效房,纷纷求合影,而张效房一并乐呵呵地满足。
3月3日从北京返回郑州。
如同去北京时一样,张效房仍然在列车上雷打不动地审阅稿件。可下了火车,他却自己抱着奖杯,走了一路。
“这次得奖很惭愧,因为我只是做了一个医生该做的事情。不过,也是鼓励和鞭策,鼓励自己以后把工作做得更好。”张效房说,他的爱好只有给人看病和为年轻医生们改改论文等。
“活一天能工作一天,有事情做,这是很幸福的一件事。”他说。
超级履历
坐诊71年,看过无数眼科病人他很忙碌,查房、改论文、参加学术会……
生于1920年的张效房,求学于“河南大学在潭头”的艰难抗战时期,受教于“济济多士,风雨一堂”的诸位学术大家,磨砺于风雨如磐的动荡年代,收获于新中国的蓬勃发展时期。
他的人生只有两个章节:“先生”与“先生”。一为师,一为医。
“现在年龄大了,医院照顾我的身体,每次坐诊实行限号,半天也就能看10个。”他说,每次坐诊,看见病人满腹心思来,一脸轻松地走,他就特别有成就感。
作为一名医生,71年的时间内,他看了无数的眼科病人。
而对于医学科技,即便如此高龄,他也不甘落后,每天积极地学习,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己。
“今年9月份,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一次全国眼科学术大会暨第五届全球华人眼科学术大会将在苏州召开,我是要去参加的。”昨天,他告诉记者,这是眼科学界最高规格的会议,他一定要前去学习,而为了参加这次大会,他还准备提交一篇论文。
“眼外伤方面的,目前还在修改中。”他说。
除了参加学术会外,对于我省眼科的发展,他也一直在操心。
昨天上午,在办公室内,张老为记者出示了一个《关于我院眼科实现“复兴”的建议》。“这个是我最近准备找院长汇报的两件事之一。”张老说,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期间,郑大一附院曾经有过比较突出的表现,在全省甚至全国能数第一的技术和研究有20多项。当时,该院眼科的临床业务能力居全国第四位。
近20年来,随着眼科医学的日新月异,情况有了一些变化,眼科学界后浪推前浪地向前发展着。张老有些坐不住了。
在2010年时,他曾向医院递交了一份“万言书”,提出了眼科发展的10项建议,其中派出留学生和添置设备两项目前已实施,办好眼外伤杂志也逐步落实了。
如今,96岁的张老又提出了几点新建议:建立眼科核心组,充分发挥党支部作用;利用好科研和学术资源,齐头并进、全面开花;在眼外伤、白内障、眼底病等方面闯出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