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社区卫生服务站,很多人都不觉得陌生。在老百姓眼里,社区服务站就是小区里打针拿药的地方。但是,服务站的医生每天都有哪些工作,却鲜有人知。本期《中国医生的一天》,将带您走进张家湾,共同了解社区医生杜志刚的一天。
每天早上杜志刚都会骑着自行车去单位上班,大约10分钟的路程。家里散养的小狗,依依不舍的追逐着送他出门。在社区工作的3年多,他和家人一直住在社区附近的自建房,既能节省上下班时间,也能够节省一部分开支。
2013年初,杜志刚来到张家湾医院任职,而皇木厂社区是张家湾医院医疗支持的三个社区之一。杜志刚作为副主任医师,被派到这里为社区居民提供为期一年的医疗服务。
作为华北煤炭医学院的研究生,他曾在学校附属医院就职主治医师3年、通州区第二医院内科担任副主任医师5年。2014年,他是通州区基层医院唯一一个被评为“北京市阳光长城慢病防治专家”的医生。无论是学历还是年资,杜志刚无疑都是社区医生中的佼佼者。
皇木厂社区服务站只有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诊室的布局和摆设也极其简单。社区服务站既方便了居民看病,又能帮助医院进行准确分诊。在为老百姓解决“治病难”的问题上,有着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
社区服务站每天的病人不多,所以不用像大医院一样排队挂号。患者既可以提前打电话预约第二天的门诊,也可以周一至周五随时来就诊。不仅如此,杜志刚每天还会给20位左右的社区居民进行健康回访。
回访电话刚刚挂断,门诊就来了两位老人,他们把车子停在路边,轻车熟路的绕过服务站门口的竹林,互相搀扶着走进服务站。大娘口中不断的喊着“小杜,小杜在吗”,二老就像来邻居家做客一样。
大娘拿了几盒儿女给她在药店买的药,让杜医生看看如何服用。大娘说“几年前我就身患多种疾病,综合在一起足够要命的,再加上每天疾病的折磨,我就一心想死,多亏后来遇见小杜,不然我早活不到现在了”。
杜志刚给大娘进行了血压、血糖等检查,又给大娘开了一些药,让大娘跟着护士去药房取,可没走几步大娘转身又回来了,大娘说“小杜,你和我一起去吧,你不跟我过来,我拿着药不踏实”。大娘这一句话,把杜医生和护士都说笑了。
大娘的儿女全都不在身边,只有逢年过节能回来看看,而老人又患有慢性病,于是杜医生就成了他们的依靠,大娘说“小杜这孩子心眼儿好”,拿了药老两口欣慰的和杜志刚告别。
老两口走后,服务站来了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说自己最近总是心跳加快。杜医生了解了一下病情,给小伙子做了心电图检查。一般在医院里,心电图都是技师来做,而在社区服务站,医生要分饰“医生、护士、技师”等各种角色。
社区医生的中午休息时间还算充裕,在12-14点之间基本不会有病人过来。医生可以休息两个小时,但是杜志刚通常会把自己的休息时间奉献给张家湾医院病房的患者。简单而又匆忙的吃过午饭,杜志刚马不停蹄的奔向张家湾医院。
杜医生下午在张家湾医院查房,了解病人的康复情况。这里的病人很多是杜医生收入院的,杜医生说“居民配合治疗的好处还亟待普及,很多患者知道自己病了,却讳疾忌医,有的时候甚至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查过病房,患者的康复情况也了然于胸,杜医生匆忙赶到办公室去给昨天预约的两个患者做脑电图和心电图的检查。
社区医院的资源有些不足,拥挤的办公室,有的时候就成了这些简易检查的场所。“机器早就该更新换代了,可是医院心、脑电图的使用率低,所以无法满足申请新设备的条件。”杜志刚遗憾的说。
杜医生感慨,医院的医疗设备可能不是最先进的,但是这里的医患关系特别温馨。患者特别尊敬医生,医生守护患者,医患之间就像家人一样,让人觉得在这里救死扶伤,是一件令人骄傲的事情。
太阳有些西斜,杜志刚下班前的半个小时经常是在接听患者电话中度过。有些患者打电话来预约明天的门诊,有些患者咨询用药信息,杜医生站在窗前为他们耐心解答。
一天的工作是充实而又快乐的,在社区服务站坐诊最大的好处就是不用值夜班,有时回家早还能帮妻子做顿晚饭。经过一天的忙碌,帮着妻子分担点家务,也算是忙里偷闲,享受生活的惬意。
伴着杜志刚回家的背影,本期中国医生的一天也进入了尾声,而杜志刚工作还在重复进行着。他在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空巢老人不断的输送健康,做他们健康的守护者,用自己的专业和无私换来了无数患者的认可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