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热伴肺部阴影在临床很常见,其病因有很多,几乎涉及呼吸系统疾病的各个领域,从普通感染到肿瘤,从免疫病血管炎到间质疾病都可以引起发热。而目前临床医师对其的诊疗存在较大的误区,有些医生病因未加区分,就不适当地使用抗感染药物进行诊断性治疗。而另一些则缺乏适当的早期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的意识,究其根本,是缺乏此类疾病的规范化诊疗所致,因此,发热伴肺部阴影鉴别诊断共识专家组特制定本共识供临床医师参考,目的是加强临床医师处理此类疾病的能力,减少误诊。
(一)强调了首先判断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性
除感染性疾病可出现肺部阴影之外,非感染性疾病如肺水肿、肺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不张、肺栓塞、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结缔组织疾病或血液病的肺部浸润等,同样可有发热和肺部阴影,致使鉴别诊断困难。临床上经常会出现将非感染性疾病的发热伴肺部阴影误诊为肺炎,尤其是一些老年人或入住ICU的重症患者,常因合并肺不张、肺水肿或肺栓塞等而被误诊为肺炎,临床误诊率约为17%~26%.
共识中强调首先必须进行个体化鉴别诊断,判断其属于感染性疾病还是非感染性疾病,避免误诊及治疗不当。除应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外,共识中还指出了外周血白细胞、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等感染性指标可以协助进行判断,其中PCT是目前用于判断细菌感染与否的重要标志物,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如结缔组织疾病、痛风等) PCT水平一般不增加或轻微增加,病毒感染可轻微升高,一般不超过0.1 μg/L,而细菌感染时则可明显升高。
(二)进一步为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提供了诊断思路
对患者进行个体化鉴别诊断后,共识中还为此两类疾病提供了诊断思路。
1、对于感染性疾病,因肺是人体中与外界接触最为密切的开放性器官,所以成了感染性疾病最常发生的部位,并非所有肺炎均由呼吸道吸入病原体所致。所以共识指出应首先判断肺部感染是原发、继发及有否累及其他器官,尤其是重症患者,应通过详细的体检、影像学、血培养、胸腔积液和脑脊髓液等检查确定有否并发其他部位的感染。还需注意隐匿部位的感染,如骨关节、鼻窦、中耳、肠道憩室和肛周感染等导致肺炎的可能。
如诊断为肺炎,则必须进行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价,以决定是门诊治疗或住院治疗,甚至入住ICU.目前有许多评分系统可用于肺炎严重程度的评估,常用有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重症肺炎诊断标准、CURB-65、CRB-65、PSI、SMART-COP及IDSA/ATS重症肺炎诊断标准等,本共识推荐用CURB-65进行评价。
对于肺部感染性疾病,确定其病原体是无比重要的,在经验性治疗之前应评估可能的病原体,共识指出可根据流行病学资料、是否存在感染某种病原体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等推测可能的病原体。见表1、2.
接下来就是在经验性治疗过程中确定感染病原体。住院患者则需要常规进行呼吸道标本的病原学检查和血培养,如果合并有胸腔积液,则应留取胸腔积液标本做病原学等检查。血清学检测中肺炎支原体、衣原体、嗜肺军团菌抗体,血清病毒抗体,G试验、GM试验等可作为参考依据。共识还特别指出有创性病原诊断技术仅选择性地适用于以下患者:(1)经验性治疗无效或病情仍然进展者,特别是已经更换抗感染药物1次以上仍无效时;(2)怀疑特殊病原体感染,而采用常规方法获得的呼吸道标本无法明确致病原时;(3)免疫抑制宿主罹患肺炎经抗感染药物治疗无效时;(4)需要与非感染性肺部浸润性病变鉴别诊断者。
2、关于非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多系统疾病可在肺部有不同表现,然而特异性的胸部CT特点,可缩小诊断范围。共识建议进行胸部CT检查,通常胸部CT平扫即可,如怀疑肺动脉栓塞时可直接行CT肺动脉造影(CTPA)。可先根据胸部CT影像学特点进行分类鉴别,最后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明确诊断。见表3.
(三)共识制定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肺部疾病的鉴别诊断流程
此次共识特别为发热伴肺部阴影制定了鉴别诊断流程,如下图。
临床上发热伴肺部阴影较为常见,且病因繁多,需进行细致的个体化鉴别诊断分析,明确病因,然后针对性治疗。共识制定的流程图提供了清晰的思路,为临床医师做出准确判断提供了有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