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非司酮或许不为太多人所知晓,但是它所治疗的子宫肌瘤却是妇科医学上常见的一种疾病类型,这并不是一种特别难治疗的疾病,一般多发生在30~50岁的女性,传统的治疗手段一般为切除子宫或者选择将肌瘤剔除,但是近年来研究发现,子宫中会产生多种物质,这些物质对女性的身体健康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研究发现,切除子宫的女性更易得或早得冠心病,骨质疏松以及更年期综合征,随着人们逐渐对健康的重视以及对长寿的关注,小剂量的米非司酮治疗手段开始逐渐在医院治疗中成为主导,下文便对小剂量的米非司酮在子宫肌瘤临床治疗过程中的效果进行详细阐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2014年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中随机抽取100 例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患者需全部经过子宫颈近穹窿处穿刺检查以及常规的B 超和临床症状的确诊,之后条件较为繁琐,患者无药物治疗禁忌记录,无明显的子宫脱垂、盆腔黏连症状,也无其他肿瘤疾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观察组年龄(49.7 ±12.1 )岁, 孕数(2.23 ±0.52 )位,产数(1.22 ±0.24 )次;对照组年龄(49.6 ±12.7 )岁,孕数(2.81 ±0.53 )位,产数(1.33 ±0.24 )次。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治疗中均统一使用同一批次的米非司酮药剂,口服。起始第1 次使用剂量均为30 mg/d,之后进行梯度有次序的递减,而递减幅度不同,观察组至10 mg/d,对照组至 20 mg/d,两组药物均在生理期第1 天开始服药,治疗周期为10 周。
1.3 观察指数
主要观察治疗前后的子宫体积、厚度,血红蛋白水平,视觉模拟评分法(VA S )评分以及副作用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7.1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两组的对照治疗,在10周之后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两组治疗后的子宫体积以及厚度数据都有着显著的下降,而VAS评分则明显下降,血红蛋白水平同时有着明显的提升。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在副作用上的结果是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而在整体数据上比对照组效果略高于观察组。
3
讨论
子宫肌瘤作为中年女性常见的一种小型疾病,在诱发因素上还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一般主要是归结于遗传以及生活环境与生活不良习惯造成的,在无法具体防范的背景下,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发现,雌激素对肌瘤的影响较为明显,较多的雌激素环境下肌瘤会生长的更快,而在绝经的妇女身上肌瘤会逐渐萎缩,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孕激素会与雌性激素协同作用,共同刺激肌瘤,使之生长,因此在不使用切除的传统方法下,孕激素与雌性激素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而米非司酮则是一种可以有效的与孕激素进行竞争的抗孕酮药物,人体的孕酮受体有2 个主要的功能释放区,其一是在DNA结合区有一段是属于孕酮,其二是在转录活化区与激素结合区,DNA的722 位上的甘氨酸是一个关键的转录符号与标志。米非司酮是通过拮抗作用对雌激素进行抑制,使得子宫内膜的发育受阻,从而降低了子宫内膜上孕激素与雌性激素的产生,这就间接的影响到子宫肌瘤的生长,因此无论是对照组还是观察组,在治疗周期后子宫体积以及厚度都有显著的降低,且血红细胞的水平也有提升,这使得米非司酮可以治疗子宫肌瘤这一说法得以成立。但是米非司酮还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弊端,那就是它给患者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是药三分毒,虽然不是真正意义的上的毒,但是它在短时间内抑制雌激素以及孕激素甚至其他无法预知的体内运作系统。因为不同的体质会有不同的接受程度,因此较大剂量的米非司酮可能会导致副作用的产生,从数据显示结果可以看出10 mg/d 剂量的综合评价是较为高的,虽然没有20 mg/d 的效率高,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在安全性上, 10 mg/d 的剂量目前被认为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