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平台医学资讯

资讯中心 > 医学进展 > 传染科 >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待幽门螺杆菌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待幽门螺杆菌

收藏
作者:木森 来源:医学界感染频道 2016-05-27 11:30

我在去年写过一篇题为《你需要将幽门螺杆菌赶尽杀绝吗?》的文章,意在表明,对幽门螺杆菌进行不必要的根除可能弊大于利。

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了幽门螺杆菌对人体可能存在的保护作用,并且一些研究也反映了根除后会出现的问题。


  • 在发展中国家,携带幽门螺杆菌的孩子更不容易患上过敏。[1]

  • 在儿童时期,携带上幽门螺杆菌可以降低哮喘的发病风险。[2]

  • 携带幽门螺杆菌可以降低湿疹的发生率。[3]

  • 携带幽门螺杆菌可以降低胃食道反流症的发病风险。[4]

  • 幽门螺杆菌可能能预防炎症性肠病的发生。[5]




  • 对幽门螺杆菌进行根除会造成肠道菌群的扰动。[6]

  • 在随机临床试验中,进行了幽门螺杆菌根除的人更容易增重。[7]

  • 在发达国家中,幽门螺杆菌的携带比例越低,肥胖率就越高。[8]

  • 根除幽门螺杆菌后会出现长期荷尔蒙的改变。[9]




从这些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幽门螺杆菌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十恶不赦。但如果我们再换个角度,将幽门螺杆菌视为『可能会做坏事』的共生菌,我们或许会有更好的见解。


它们一直和我们在一起

早在58000年前,幽门螺杆菌就已经存在于我们非洲祖先的消化道中了。经过漫长的迁徙和演变,这种细菌跟随者人类遍布在了世界各地。

绝大部分人在出生6个月后便携带上了幽门螺杆菌,除非用抗生素根除,这种细菌会伴随人们一生。而在20年前,当人们发现了这种细菌和胃溃疡以及胃癌的关联后,对它的歼灭行动就开始新起,而这种细菌也渐渐从许多人的消化道中消失。而这20多年,却正好是许多自身免疫疾病飙升的时期。


幽门螺杆菌只让少数人患病

世界上50%的人群携带有幽门螺杆菌,有些地区甚至有80%的人携带这种细菌。然而在这些携带者中,只有10%患上了消化性溃疡,只有1%左右的人会患上胃癌。[10]

在印度、泰国、孟加拉国、巴基斯坦这些国家,幽门螺杆菌的携带率非常高,但这些国家人的胃癌发病率却很低。[11]


不是所有的幽门螺杆菌都那么『毒』

幽门螺杆菌会造成疾病,但是并不是所有幽门螺杆菌都具有相同的致病性。比如,幽门螺杆菌的基因中存在一种叫做dupA的基因簇,这个基因簇和幽门螺杆菌的致炎症强弱相关。拥有完整的dupA基因簇的幽门螺杆菌致病性会更强,而不具有完整dupA基因簇或没有该基因簇的幽门螺杆菌则要温和许多。


事实上,有许多基因因素在影响着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性。比如cag致病岛、空泡毒素基因、Bab2粘附素基因。不同的菌株致病性可能相差甚远,因此,将所有幽门螺杆菌一并写入黑名单并不合适。


不要把胃痛都怪在幽门螺杆菌上

有许多问题都可能引起胃痛、烧心的症状,比如食物不耐受、胃肠病毒感染和胃食管反流病。仅仅因为幽门螺杆菌的出现并不能说明『这就是它干的』。


即便你在病变的组织里发现了幽门螺杆菌,也无法证明这就是幽门螺杆菌导致的。它本身就存在于胃中,可能只是恰好进入了病变的组织。


至于胃溃疡,根除幽门螺杆菌后,溃疡确实能得到好转,复发的几率也会大幅度地下降。然而,幽门螺杆菌造成胃溃疡并不满足科赫法则(用于鉴定传染病病原的标准)。

当初,巴里?马歇尔在喝下含幽门螺杆菌的培养基后只是出现了胃炎,而并没有出现胃溃疡。并且,在14天后,马歇尔的胃炎症状也基本消失了。值得指出的是,马歇尔未经抗生素治疗就得到了痊愈。[12]

事实上,在1995年的时候,马歇尔本人也发表论文承认了这点:幽门螺杆菌感染胃溃疡不满足科赫法则。[13]


为什么幽门螺杆菌会让一些人患病?

携带幽门螺杆菌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只有20%的携带者会患病,那剩下80%的人呢?如果我们将幽门螺杆菌视为正常菌群的一部分,我们或许不会再纠结是否需要对无症状的患者进行根除——

毕竟,我们可以看到用抗生素根除幽门螺杆菌直接面临的一些问题:


  • 50%以上的患者在根除中会出现不良反应。[14]

  • 20%左右的几率会根除失败。[15]

  • 根除后肠道菌群的变化可能带来长期的健康影响。[6]

  • 使用抗生素会增加耐药性细菌产生的风险



拥有了这种思维方式,我们会去考虑——为什么大多数感染者不生病?

显然,这背后存在着众多变量——年龄、生活环境、饮食、运动强度都可能在起着作用。探寻因果关系,定然是复杂的,但有了这种思考方式,我们也许可以找出更好的方法去治疗需要治疗的患者,我们甚至还能利用幽门螺杆菌来治疗其他疾病。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可以推测一下幽门螺杆菌感染背后的真正原因。

正常的肠道菌群可以分泌一些能抑制幽门螺杆菌生长的类细菌素,从而控制幽门螺杆菌的滋生。比如,从健康人胃中提取出的约氏乳杆菌No. 1088就表现出了对幽门螺杆菌的很强的抑制作用。[16]在当人体出现菌群失调后,这种细菌相互牵制的平衡就被打破了,幽门螺杆菌开始大量繁殖,从而表现出炎症效应。


有些幽门螺杆菌的菌种毒性特别强,而宿主的身体条件又恰好容易被感染。


幽门螺杆菌只是胃中菌群的正常部分,而由于种种原因,宿主的胃黏膜出现了损伤,而幽门螺杆菌又恰好在损伤的部位定植,从而造成了二次感染。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或许能将幽门螺杆菌的治疗从『消灭』转为『预防』上——即维护正常的消化道菌群、找出低致病性甚至无致病性的幽门螺杆菌菌株作为疫苗、保持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以防止胃黏膜受损。

上医治未病,这也许才是更理想的治疗方式。


小结

有时候,角度决定了我们的视野。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将幽门螺杆菌视为一种共生菌,去寻找它与健康人群间的共生关系,也许我们能获得不一样的认识。在我们完全了解这之间的机制之前,不分青红皂白地将它根除,带来的可能是一场新的灾难。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类细菌素

医友评论 0人评论)

匿名发表

热门检索:糖尿病伤医基层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