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平台医学资讯

资讯中心>资讯头条> 外媒这样评价中国医改 您认同吗?

外媒这样评价中国医改 您认同吗?

收藏
来源:环球医学编写 2016-06-10 17:00

“新医改”启动至今已逾七年。七年间,为寻找“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的中国式解决方案”,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国家投入了大量公共财政,付出了巨大改革努力,取得了一些明显的阶段性成就。医改作为世界性难题,我国医改也是其他国家关注的焦点。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外媒的评价——

据日本外交学者网站6月7日报道,城市公立医院改革是中国医改的重头戏,目前正在100个城市试点,并很快将推广到200个城市,目标是改革医院的运作模式,特别是成本/收入制度。重点放在禁止抬高药品价格、降低医疗检查成本,以及提高如外科手术等医疗服务的价格。这给各大医院实现收支平衡提出了挑战,尤其是在政府补贴继续只占医院收入8%的情况下,一些医院员工显然对此心存疑虑。然而与此同时,患者却从这项改革中获益。几位中国专家的研究发现,厦门两所三级医院自2009年开始收支改革以来,不管是参加了医保还是未参加医保的病患,就医成本都有所下降。其他研究证实,就医成本降低主要由于药价下降。

还有一些改革措施也在进行当中。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正在推行一个计划,致力于降低数种治疗严重疾病的专利药物价格,该计划将减轻地方政府的议价负担。与此同时,中国70%左右的地市将试点分级诊疗制度,此举有望降低三级医院的服务需求压力。目前三级医院明显压力过大,它们可把一些病人转到层级较低医疗机构。

报道称,如今谁来承担医疗服务成本的问题凸显出来。随着非传染性疾病(如糖尿病)患者的数量越来越多,再加上人口老龄化问题,医疗成本一直在升高,而且将来会越来越高。城市化进程也使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水涨船高。中央和地方政府面临的困难是一方面控制病患就医成本,另一方面免除医疗机构经济上的后顾之忧。地方政府的资金缺口问题尤为突出,他们面临过度举债的困境;因此,医院相当大部分的收入必须来自病患交费。

公立医疗体系仍然是承担医疗服务的主体,但系统内的医生收入明显过低。医疗服务能否既可持续又在病患承受范围内,还是说这只是两个完全不可调和的矛盾,还有待这一轮医改提供答案。如果这些改革措施试点成功,那么在今后中长期时间内,另一轮政策改革可能会把重点放在提升医疗系统的吸引力、汇聚高层次人才上。

以上外媒的观点,您赞同吗?

外媒也提到了“系统内的医生收入明显过低”问题。的确,与“以药补医”的弊端相关联的制度安排,是我们医药体制中长期存在的医务劳动价值的缺陷性低估。我们必须要在破除“以药补医”体制的同时,合理提高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回报。西方国家医务人员的职业收入比社会平均职业收入一般要高出2到4倍。

只有通过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重构医疗经济价值链条,合理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创造,才能恢复广大医务人员作为生命天使的职业尊严。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一书中指出:“我们把身体健康委托于医生,像这样重大的信用,决不能安然委托给卑微不足道的人,因此,他们所得的报酬,必须足以保持他们堪此重任所必要的社会地位。”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医疗制度牵涉每个人、每个家庭。既涉及政府、个人和企业之间利益关系的合理性,又要顾及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不至于浪费和滥用。最重要的是,医疗制度之所以需要不断改革,是因为在今天的世界,医疗体制涉及人的基本权利——健康权的实现。

医改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我们一直在路上。


关键词: 医改

医友评论0人评论)

匿名发表

热门检索:糖尿病伤医基层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