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改”折腾了七年,医患双方也“痛”了七年。患者生不起病,进不起医院;医生饱受谴责,身心俱疲。医米调研发布的《医生怎么看医改调研报告》,想要反映一下医生的一肚子苦水,看看他们眼中的新医改到底有哪些功过是非。
医改让院长只想着赚钱?!
看报告之前,先来说个小故事。
福建省三明市的西部山区有个将乐县,县医院的廖冬平在2002年当上了院长。本该喜于升迁之喜的他,最大的感触却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精力一度只能放在如何赚钱上,“不像院长,倒更像商人”。
90年代以后,建立市场经济被确立为我国的改革目标,医疗卫生事业也逐步被推向市场。带来的后果就是公立医院日益严重的“趋利”,导致“以药养医”、药品回扣现象的滋长,扭曲了医患关系的同时,也给医患双方增加了巨大的经济压力。本该公益的医院,成了向“钱”看齐的盈利机构。
2009年,“新医改”来了。要求“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7年已过,成绩如何?
DT君看了医米调研发布的报告后,还特地去向他们讨来了一些报告没有涉及到的调研数据,独家发布哦。
医生认为,公立二级医院的看病费用,越改越高
据卫生统计年鉴对医院门诊和住院费用的统计,2009年以来,全国医疗总费用按人均计算,5年内几乎翻了一番:2009年为784元,2013年达到1467元,年均增长率17%。
医米调研从医生那里收到的答案是,有44.1%的医生觉得医改后,自己医院患者的单次治疗费用不减反增,仅有19.2%的医生觉得自己医院的费用下降了。这一项来看,医改成效,不容乐观。
DT君不禁想问,增,增在哪里,降又降在哪里?
医米调研独家向DT君提供的数据显示,认为自己所在医院单次门诊、住院费用上涨的人数最多的是公立二级医院;而认为医院费用下降的医生,多集中在乡镇医院和公立社区医院。不难发现,医改向基层医疗机构倾斜起到了一定效果,部分基层医疗机构看病的人已经到了一些实惠。但由于各地医改的政策与进度不同,门诊、住院费用的下降还远没有达到普惠的效果。
药品不加价做得最好的,是…乡镇卫生院
人们长期诟病“看病贵”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药价长期居高不下。
在“新医改”之前,政府鼓励医疗卫生系统走向市场化的态度是“给政策不给钱”。规定了医院出售药品可加价15%,以弥补政府投入之不足。从此,中国公立医院开始通过在药品批发价基础上加成15%-20%来补偿自身运行和发展经费。而“新医改”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实现药品零差率销售。对此,医米也专门做了调查,结果是61.3%的医生认为,所在医院实现了药品零差率销售,26.2%的人认为所在医院没有实行。
这个数字看上去明显要比上一个好很多。
通过医米的数据,DT君还发现,医生眼中,乡镇卫生院的药品零差率实现程度最高,达到91.1%,遥遥领先于其他医疗机构。
然而,DT君并不为此感到欢欣雀跃,因为腹黑的DT君深知,即便所有医院取消加价,患者得到的实惠可能依旧不明显。
药厂生产出来的药,并非直接就能到医院,而是要在流通领域层层辗转,一路加价:首先是一级总代,其次是多为私人承包的二级代理商,之后进入医院还要层层过关,包括医院负责人的许可、药房默许列入用药名录、医生答应用药开方,到了这里后才是医药代表走到台前,推介给医药配送公司,配送公司加价后送进医院,最后医院才加价国家规定的15%。到患者手里的药价,经过如此层层加码后,可能已经上涨了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
流通层层加价,才是药价居高不下的罪魁祸首。要想让患者真正拿到物有所值的药品,只盯着医院那15%怕是作用不大。
但一个残酷的事实是,基层医疗水平在下降
从之前两个价格维度来看,基层医疗的改变确实比较明显,但近几年“政府的钱往下走,医生、病人往上涌”的怪圈却越演越烈。没人去看病,改革的成果形同虚设。
原因在哪里呢?莫非病人的钱多的不在乎价格了?
必然不是!医院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生和设备的水平,近年来,基层医务人员的流失问题不绝于耳。在33.7%的医生的医生看来,医改之后,医院存在人力、设备短缺加剧的情况,而单就基层医院来看,这个比例更高,达到43.7%。
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基层医生受到薪酬待遇及职业发展空间的限制,人员流失严重。以北京为例,据统计2013年这个群体的流失率达到8%;截至2015年,北京市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存在50%的缺口。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医院医疗质量的下滑在社区、乡镇医院尤为明显。
医生都不在相信自己医院的医疗水平,你让患者如何相信呢?
与此相对应的是,三甲医院的规模越来越大。其利用行政垄断地位,以及国有事业编制制度对医生的束缚和垄断,形成了愈演愈烈的“虹吸效应”,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和经济学研究室主任朱恒鹏认为:
三甲医院垄断了越来越多的优质医疗资源,使得本可在基层社区就诊的患者,被虹吸到三甲医院;
由于在三甲医院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更多的提升机会,本应在社区提供全科服务的优秀医生,以及本该在二级医院提供常见病住院服务和康复治疗的医生,越来越多的被虹吸到三级医院;
除此之外,本应用于看小病、防大病、慢病管理的医保资金,也被虹吸到三甲医院。
基层医务人员流失、三甲医院大规模扩张的现象,除了进一步加剧“看病难、看病贵”之外,也使得分级诊疗体制变得越来越不可能。朱恒鹏建议:
靠行政手段遏制三甲医院扩张趋势,最多是扬汤止沸。釜底抽薪的做法是开闸泄洪,即放开医生自由执业,引导优秀医生分流到社区,形成充分竞争、分级诊疗的医疗服务供给格局。
DT君看完这份报告感觉很沉重,医改改到现在,很多问题都与初衷背道而驰,单元未来的医改之路,可以越来越走上正轨。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寻医问药网-医脉”,版权均归寻医问药网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