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代本草著作
《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第一次全面系统的整理、补充了《本经》。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开创了,图文并茂法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被今人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该书图文对照,方药并收,医药结合,资料翔实,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各论按自然属性分列为16部共60类,每药按正名、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诸项逐一介绍,纲举目张,成为当代最完备的分类系统。
《本草纲目拾遗》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
《中华本草》共载药8980味,该书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2000余年来传统药学成就,集中反映了20世纪中药学科、藏药学科、维药学科、傣药学科及苗药学科的发展水平,对我国传统医药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2、中药性能总结
凡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
凡温热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脉、回阳救逆等作用。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五味:
辛:能散、能行。
甘:能缓、能补、能和。
酸:能收、能涩。
苦:能坚,能泄,能燥。
咸:能软,能下。
涩:能收,能敛。
淡:能渗,能利。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升浮药:如苏叶味辛性温属气厚味薄,故升浮。黄连、黄柏味苦性寒属味厚气薄,故沉降。浮萍味辛性寒属气味俱薄,故可升(发汗)可降(利水),又称其双向性,还有川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胖大海,既能清宣肺气、利咽,又能清热解毒、通便;前胡,既能降气祛痰,又能宣散风热。
凡性味温热、味辛甘的药多主升浮,如紫苏、荆芥等;性寒凉、味酸苦咸的药多主沉降,如天花粉、芒硝等。
白前能祛痰降气,善治肺实咳喘,痰多气逆,故性属沉降;桔梗能开提肺气、宣肺利咽,善治咳嗽痰多、咽痛音哑,故性属升浮。
升浮为阳,沉降为阴。
归经:归肺经而善清肺热的黄芩、桑白皮;治肝热或肝火证,即选归肝经而善清肝火的龙胆草、夏枯草;
归经相配:如咳嗽痰喘,治疗时就不能只选用归肺经的药,若为肝火犯肺所致,常以归肺经能清肺化痰的海哈粉与归肝经能清热凉肝的青黛同用,使肝肺两清,咳喘早愈;若兼脾虚者,又当以归肺经的止咳化痰药与归脾经的健脾药同用,使痰消咳喘早愈。
有毒无毒
确定依据:是否含毒害成分;整体是否有毒;用量是否适当,如苦杏仁。
影响有毒无毒的因素:品种、来源、入药部位、产地、采集时间、贮存、加工炮制、剂型、制剂工艺、配伍、给药途径、用量、用药次数与时间长短、皮肤与黏膜的状况、施用面积的大小、病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种属、证候性质,以及环境污染等。
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品种混乱;误服毒药;用量过大;炮制失度;剂型失宜;疗程过长;配伍不当;管理不善;辩证不准;个体差异;离经悖法。
使用有毒药的注意事项:1.用量要适当,采用小剂量渐增法投药。2.采制要严格。3.用药要合理。4.识别过敏者。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寻医问药网-医脉”,版权均归寻医问药网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