唑吡坦是与苯二氮卓相关联的咪唑吡啶类催眠剂,是高选择性非苯二氮卓类GABA(A)。亚单位受体激动剂。研究表明其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并具有轻微的抗焦虑、肌肉松弛和抗惊厥作用。在正常状态其可增强GABA的作用,常被用做镇静剂。
但对脑损伤后的休眠状态其有相反的作用:脑损害后GABA受体结构发生变化。致使细胞代谢离子传导停止和细胞功能丧失。而唑吡坦高选择性与受体结合后会通过磷酸化过程迅速改变异常受体结构,终止异常代谢,使脑细胞复苏。相比多巴胺类药物,其起效时间快速,口服后30min起效。2000年唑吡坦首次被报道对于PVS具有促醒作用。对3例PVS患者(包括外伤及缺氧性损伤)的长期跟踪随访发现,在接受了10 mg唑吡坦后出现了数小时的意识好转。并且这种效果可通过每日不断给药得到维持。
有研究也支持唑吡坦在缺氧性脑病中的作用。在1例缄默的MCS状态患者服用唑吡坦45 min后,其手足徐动症停止,并能够说话,这种现象持续3^4h,并具有可重复性。对脑损伤后认知和运动功能障碍者,经MR及波谱分析来验证其解剖及化学性损伤后,通过SPECT及脑磁图等观察脑血流灌注及神经网络兴奋性变化,同时通过TFES(tinettifalls efficacy scale)等量表评估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变,发现患者在服药后两者均出现了有效的变化。
蔡坤皓等对PVS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0.5 h及1周后通SPECT观察,发现服药后脑血流明显增加。通过脑状态指数(csi)、肌电指数(EMG)和爆发抑制指数(BS),发现患者服药后脑功能有改善。
近几年已有研究者将服用准状态。另一方面,一些研究结果显示唑吡坦的作用并非普遍有效。2009年Whyte和Myers的一个双盲的安慰剂对照交叉试验研究表明,唑吡坦后的状态作为研究DOC患者情绪反应、语言、交流等功能的标唑吡坦对14例DOC患者仅1`例疗效显著并可重复,而其他13例患者则无意识改善,并且改变药物剂量及分次给药均无药效的提高。
Singh等也未能证实唑吡坦对1例中年的创伤后MCS患者有治疗作用,这提示其治疗效果与个体敏感程度有关,而与药量呈双相而非线性关系。目前各研究中心的给药计剂量通常为5~10mg/d。改变剂量对药物效果的影响尚不明确,对敏感个体的给药剂量、时间以及相应的药物作用时间等尚需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