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老乡翻山越岭,不如医生进村入户”——陕西医改“茨沟模式”现场见闻
新华社西安8月16日电 题:“老乡翻山越岭,不如医生进村入户”——陕西医改“茨沟模式”现场见闻
新华社记者李勇、杨一苗
茨沟镇是陕西省安康市的一个山区乡镇,这里山大沟深,老百姓常常为看病吃药犯难。如今,茨沟镇中心卫生院的医师团队进村入户,不仅为乡亲们送医送药,还送上健康知识与服务,探索出了“医疗+服务”的陕西医改“茨沟模式”。
“家门口的好医生”
正值盛夏,景家村卫生室不足20平方米的诊疗室内,挤满了寻医问药的乡亲。86岁的方怀英患肩颈痛多年,早早就来排队进行针灸理疗。57岁的张慈珍在这里测了血糖,又领了几盒治疗肩周炎的膏药。
由茨沟镇中心卫生院医生和村医组成的医师团队一直忙个不停。“阿司匹林肠溶片一天一片,稳心颗粒一天三次,都是饭后服用。平时一定要少吃些腌菜和腊肉。”全科医生钟家胜叮嘱。“好的,好的!”79岁的村民曹俊财接过药时连连点头。
在钟家胜为乡亲们诊断开药的同时,中医大夫颜复莉正在给几位老人进行针灸治疗,村医陈守军则在为排队等候的乡亲讲解夏季高血压的防治和用药知识。64岁的村民张登玖患有心脏病和关节炎,他说:“以前为了看病,我去过西安也跑过北京。现在可方便了,家门口就有好医生!”
随后,记者又跟随医师团队到村民曹英武家巡诊。42岁的曹英武不仅下肢重度残疾,还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在随队护士为曹英武测量了血压和心率之后,全科医生给他调整了用药,并叮嘱平时不能喝酒、吃饭要口味清淡,这时村医则忙着给曹英武的母亲更换骨病膏药。
茨沟镇中心卫生院院长晏显兴告诉记者:“我们的医师团队每个月都要到曹英武家巡诊并免费送药,每个星期还要打电话询问病情进展,同时提醒他们防病治病的注意事项,这样的医疗健康服务进村入户已经坚持了四年。”
“老乡翻山越岭,不如医生进村入户”
茨沟镇位于秦巴山深处,全镇2万多人口绝大多数都是农民,10个村庄的村民分布在几十座山山坎坎之间,最远的村子距离镇中心卫生院有27公里,乡亲们有个头疼脑热需要去看病,时常路上得走大半天。
“让老乡翻山越岭,不如让医生进村入户。”安康市卫生计生局局长郭德林说。郭德林告诉记者,以前乡镇卫生院的医生基本不下村,都是坐在诊室等病人上门,而村医们年龄偏大、水平不高,老百姓对村医也不太信任,“基层卫生网络形同虚设,就无法成为居民健康的第一道保障。”
从2011年开始,茨沟镇中心卫生院开始尝试建立“一院两中心”的模式,通过对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和医疗服务中心进行整合,将以前分散在乡镇卫生院的计划免疫接种室、妇幼保健规范门诊、妇儿科等公共卫生力量整合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同时在乡镇卫生院开设内、儿、妇、中医等基本科室。
晏显兴说,仅仅实现业务上的互联互通还不够,关键要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2012年,茨沟镇又开始组建责任医师团队,为乡亲们提供签约式服务。卫生院的32名医师和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组成8个责任医师团队,每个团队由临床医师、护士、中医师、公卫人员和村医组成,他们与辖区居民签订协议书,每个月都要赴签约片区进行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对于高龄老人或者重病患者,医师团队则定期上门送医送药。
“从对个体患者的疾病治疗,转向对所有人群的健康管理”
从与乡亲们“背对背”,到“面对面”提供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茨沟镇所进行的尝试,既调动了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工作动力,也使老百姓对医疗服务的获得感明显增强。
23岁的颜复莉是安康市茨沟镇中心卫生院最年轻的中医大夫,每次跟随医师团队下乡服务,她都是最忙碌的医生之一。颜复莉说:“以前我们都是坐在卫生院里等患者上门,因为我太年轻,老乡们并不太信任我。后来经常下村巡诊,我接触和治疗的病人多了,乡亲们也渐渐认可了我的医术,这对我们年轻人来说是很大的鼓励。”
茨沟镇中心卫生院提供的数据显示,2013年以前,大约只有75%的患者首诊会选择这里,医院一年最多只有七八百个住院病人。到2015年,首诊来这里的病人超过90%,门诊病人达到4万人次,住院病人1800人次。
陕西省卫生计生委主任戴征社说:“从对个体患者的疾病治疗,转向对所有人群的健康管理,‘茨沟模式’通过体制创新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通过机制创新融合提升健康服务质量和水平,成为构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健康体系的样本。”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寻医问药网-医脉”,版权均归寻医问药网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