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出真知。外科医生手术时,碰到工具触及不到的角落,就会想要是针头能伸缩能转弯就好了;化疗患者碰上反复抽血检测,就会想要是能有张健康芯片,实时记录各项检测指标就好了……还有谁比临床医生和患者更有资格决定医疗器械应该怎么做呢?所以医生“发明家”并不鲜见。为了鼓励医生创新,浙医二院成立广济创新俱乐部,成果颇丰!
近日,“浙医二院第一届创新项目大赛”落下帷幕,经过三轮角逐,10名专家带领的项目获奖。作为评审的企业代表则将投资自己“中意”的项目,尽快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物,再投入到临床使用中。
一等奖:能导航能变形的针头
放射科的韩树高获得一等奖,他发明了能导航能变形的针头,用于射频消融治疗肺癌。
射频消融技术存在一些问题:其一,在阅读CT图片之后,医生要凭借主观经验将针准确穿到肿瘤中心部位,途中还要准确避开血管、气管等重要结构,这对医生技术水平要求极高,需要多年专业训练;其二,目前射频针形状呈伞状,消融范围呈球形,对治疗形状规则的肿瘤效果较好,而对于不规则形肿瘤消融不彻底,经常出现局部残留。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浙医二院放射介入团队开发出一套实时导航实行消融系统。首先发明一套二维定位导航系统,医生只需要根据术前确定好的进针方向和深度,直接把针植入患者体内,既安全又便捷,把只有少数医生掌握的技术,变为了全自动傻瓜式操作。
另外,改进针头,使它可根据肿块的形状而“变形”,使肿瘤消融更加彻底,减少因针头不匹配而发生的肿瘤残留。
对病灶进行精准治疗,既增强了治疗效果,又降低了自身组织的破坏。这就好比传统大炮换成了导弹一样,从无差别打击,变为精准打击。
韩树高介绍,这项创新已经申请专利,有望在1~2年内运用到临床。
可植入设备
肿瘤外科陈益定团队的获奖项目是研究并开发可植入设备。
陈益定介绍,罹患恶性肿瘤需要化疗,这种治疗的毒副反应让很多人“谈化疗色变”,化疗期间的护理监测需要反复抽血化验、反复就诊,但由于缺乏持续有效的监测,有时候还是会造成严重后果,影响治疗。
“我们要开发一个植入设备,起到‘监测员’的工作,避免反复化验。在化疗的两种输液装置的基础上,开发血管内微小传感器,并传输至智能监控芯片。”陈益定说。
这个芯片将有自主控制的能力,在芯片没有检测到人体异常时,并不会对外传输数据,一旦芯片检测到人体内的某项理化指标超标或过低时,就会将检测的各项数据上传至云端或医护终端,并按照设定的内容以短信、语音提醒等方式传输给指定的医生。
然后医生可以根据收到的各项检测指标对病人情况做出判断,判定病人是应该去医院就诊还是在家继续观察。
所以未来,化疗病人就可以安心地在家休养,一旦有异常,输液装置上的芯片就会自动通知医生或医院,及时有效处理各种毒副作用。
很多医生的创新、发明之路从未停歇,勤于思而敏于行是他们的特点。不少发明专利已经转化成产品,正以价格低廉、操作简单、质量可靠的特性为患者造福。正如医生发明家、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中心副主任顾承雄所说:“医生要做两件事,一是要用自己的技术,给患者提供最好的服务。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发明创新,让更多的人获益。”希望有更多的创造发明,推动医学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