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处都是互联网+,作为存在了数千年的职业,医生当然也不能够免俗,怎样融入互联网时代呢?我小小的往前走了一步,供同道的朋友分享。
作为医生,治病救人当然是第一位的,当今医学知识日新月异,必须要不断学习才能赶上潮流,提到学习很多人就会想到看书,看书固然能够系统学习某项技术,但是缺点在于有时我们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看完整的一本书,那怎么办呢?网络上其实有大量的专业论坛,比如最早的丁香园,365心血管网等,都是非常不错的,专业论坛,有各种讲座课件、电子书等供下载,还有各种疑难病例讨论,都让人受益匪浅,当薛大夫还是学生的时候,就非常喜欢去逛论坛。当然的互联网载体主流早就从PC转化为移动电话了。所以心血管医生的互联网生活也应该升级。
目前大多数医生用的都是智能手机,如果不能好好下载一些医疗App,那真是浪费了。还是先从学习说起,上面提到的丁香园网站,近几年发展很快,推出了好几款不错的App。比如,“丁香园”(等下会给大家在下面列图标)App,还是熟悉的味道,可以在手机上逛心版论坛了;还有医学时间,这是专门的心血管科资讯频道,各种热点问题的报道,指南,电子书的下载都可以找到,非常实用,类似的软件还有MedScape,但那是英文版的;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量表,比如急性冠脉综合征我们做的GRACE评分、TIMI评分、CRUSADE评分,房颤的CHADS2-VAS,HAS-BLED评分,这些评分学霸都是能用大脑搞定的,但我不是学霸,只有靠芯片搞定,很多软件都集成了这些功能,比如说Medical Calculator,这个软件是英语的,集成了大多数的评分表,非常实用,也有中文的,比如Kingyee的医学计算公式,也不错,当然您还可以下载单独的GRACE评分之类的App,在各种App商店里都有。
除此之外,工作上我们经常把指南挂在嘴上,总说某某问题拿不准,还是查查指南吧,这里就不得不提一款App叫做“临床指南”,这款软件把几乎所有的临床指南都收录了,可以按照科室、疾病进行查询,并且下载,还提供指南的既往版本,可以用手机直接看,如果想要PDF版,在电脑上可以下载,这是医脉通旗下的,我认为“临床指南”是指南类App里最牛的一款,牛到我不想用其他的App查指南。
临床工作中如何用药是另外一个难点,丁香园的用药助手是这个领域的王牌,可以查到国内所有的电子版药品说明书,还提供一些简单的医学计算公式,用药指南下载,更好的是有药师定期提供用药经验。
临床工作固然重要,很多医生竟然还有精力要搞搞科研,这时候文献就是不可或缺的,做科研需要精读泛读一大堆文献才会有思路,哪里来的时间呢,手机阅读就是一个好办法,刚才说的“丁香园”就可以帮助找文献,此外“Pubmed 医学文献”查外文文献非常给力,还有杏树林的“医学文献”中外通吃,更好的是会根据你感兴趣的方向推送文献。
作为年轻医生,我们都会写病历,问病史是不是很麻烦,其实也有App,杏树林的“病历夹”就很好,可以通过录音、录像、打字记录病程,到患者面前你就尽管问好了,记录交给手机,碰到检查单,直接照相就好,省事多了。
还有门诊的问题,其实这个已经不需要我说了,互联网挂号软件一大堆,我们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官方用的是“微医”,大家可以试试看,还是比较方便的。
都说医患关系重要,其实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一样可以为医患关系出力,目前我利用微信公众号做了薛大夫热线,我在上面提供一些疾病常识,用药常识供病人查询,并且开通留言功能,关注我的病人可以通过留言的方式随访,最近腾讯做了一款“腾爱医生”App,可以帮助管理公众号,逐渐可以实现上传声音,图片功能,这样随访就不再是问题。下一步我打算把介入手术的知情同意书放在微信里,供患者浏览,以后手术签字能不能省点力气呢。
其实通过手机互联网帮助医疗活动只是互联网+医疗的一小部分,还有很多我们能做的,据说德国莱比锡心脏中心每个医生都会配备PAD,监护病人的实时信息可以在PAD上显示,PAD也可以查询某个病人的病历资料,甚至更夸张的是PAD可以调节微量泵的速度,是不是心痒痒了,一切都在掌控的感觉啊。
还有一款“Lifevest”,翻译过来叫生命背心,它就是一个外置的ICD,属于可穿戴设备,穿在身上自动记录心电图,并存储,一旦发生可除颤心律,可以自动除颤,如果能推广,估计有ICD指征的病人就能避免手术之苦,而且不存在拔除电极的问题。
互联网已经深刻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希望同道朋友别光用它夜班时叫外卖,上下班叫车,医疗上的各种应用,会让我们事半功倍,同样对病人也是好处多多。最后给大家得瑟一下我的医疗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