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垄断难题未解,“打理费”让医药行业沉疴再次甚嚣尘上。12月7日,国家发改委给某跨国医疗器械企业开出1.185亿元罚单事件持续发酵。随着医疗器械背后的黑色产业链逐渐浮出水面,医疗器械的高价除生产企业与各经销商合谋促成价格垄断外,支架等产品进入医院渠道必须给医院上缴“打理费”的行业潜规则,也让医疗器械的价格飙升,部分打理费竟占到价格的70%~80%。
身价备增的国外支架
支架经历几番周转挽救患者,“身价”往往已被抬高数倍,尤以国外产品显著,价格比国内产品高出近万元,并且各大医院均未公布支架产品的价格。有媒体2015年报道显示,国产支架平均价格约为1.1万元,进口支架平均价格约为1.7万元至2万元。
一位三甲医院的副主任医师解释称,国外生产的支架价格较高跟知识产权和生产材料有关。“支架生产材料要求非常高,做工也较为精细,因此价格会更高一些。”有医生表示,从实用性的角度来说,支架功能并无太大差异。但国产与进口支架有细微差别,包括支架网眼大小、支撑力、是否药物涂层、是否可降解等各种指标,使用哪种支架都是医生根据病人自身血管情况来决定,患者可以考虑自身经济情况选择进口还是国产,目前并没有确切数据文章等研究进口支架与国产支架优劣。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也表示,普通消费者甚至是部分医生也不清楚国产支架和进口支架的价格究竟差在哪里。
给医院的“打理费”让进口支架价格飙升
价格飙升的进口支架的巨额利润都去哪了呢?有记者调查发现,身价备增的国外支架的价格竟然大多来自被行业默认的“打理费”,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回扣”。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行业人士表示,虽国外支架产品材料相对优质,但价格相差不大。国外支架的出厂价约为1000元左右,国内支架出厂价则在600~700之间。产品想进入医院需要向医院院长、副院长、科室主任、护士长甚至护士等多个环节缴纳价格不等所谓“打理费”。部分医院的打理费甚至占到患者购买使用支架产品价格的70%~80%。确实,垄断的医院跟垄断的厂家合谋垄断价格,双方均获得了高额利润,患者只能是待宰的羔羊。
利益驱使下 “通心”神器变“堵心”
在利益的驱使下,滥用支架也达到了疯狂的地步。有些本来不必使用支架的患者被“忽悠”装上了支架,本来只用装一两个支架的患者,被“忽悠”装了更多的支架。“通心”、“顺心”的神器反而让患者变得“堵心”、“寒心”。来自河北的夏女士表示,当初在河北省某医院进行检查时医生告知需要做5个支架,到了北京某三甲医院治疗仅做了两个支架。有业内人士透露,一个支架医生能够得到的提成约为5000元左右,5个支架医生仅提成就可以拿到2.5万元。
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少数医生的“黑心”行为严重污染了医德医风,抹黑了整体医护工作者的形象,使医患群体矛盾、误解加深,给整个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国家重拳出击高值耗材
究其根本,是心脏支架在生产、销售和使用环节缺乏管制和标准,从而导致心脏支架的暴利。而为了暴利,一些人不惜抛弃责任、道德,甚至法律于不顾。
解铃还需系铃人。既然是因利而起,那就必然要因利而消。首先要理顺支架定价机制,各部门协作,切实调研支架价格,给出企业合理的利润空间,将其中的水分挤出去,打压采购腐败空间。而卫生行政监管部门要严厉查处医生收取回扣等违法行为,落实监管效力。同时,必须坚决改变医院现有的“以药养医”、“多创收多提成”制度,让医院卖支架挣不了钱,切断医生和药品、器械之间的利益链,促进合理用药、手术。
在医疗器械市场,层层加价的现象不止是心脏支架,很多高值耗材都是相似的情况。以髋关节和膝关节的置换为例,医生的手术费以及其他辅助费仅占医疗费用的20%~30%。另外,70%~80%的医疗费用是由耗材决定。
据了解,对于医用耗材价格问题,相关部门已进行过调研并拿出了政策建议。有消息显示,该政策建议主要包括加强准入管理;整顿流通秩序;推行集中采购;加强价格监管;规范临床使用;完善支付政策。不过,目前尚未一一落实。同时,此前相关部门将“医用耗材专项整治”作为今年整治的重点,这在历年的整治重点中从未有过。
一个支架虽小,但它支起的是患者的生命健康,架起的是社会和谐的桥梁。不能让少数“黑心”者,污了白衣天使的整体形象,更寒了广大患者的心。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寻医问药网-医脉”,版权均归寻医问药网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