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确定了新形势下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吹响了健康中国建设的冲锋号。河南作为全国第一户籍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流动人口大省,解决好1亿中原百姓的健康问题,扎实推进“健康中原”建设,任务艰巨,意义重大。
回眸走过的5年,全省卫生计生系统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完善落实生育政策为主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各项医改重点任务及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在攻坚克难中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亿万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和出生人口素质得到新提升,为“健康中原”建设交上了一份亮丽的民生答卷。
1
全民医保:百姓看病更有“底气”
“健康中原”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要让人民群众在看病就医途中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不断巩固完善的全民医保体系就让百姓“看得起病”尤其是“看得起大病”的愿望成为现实。
截至目前,我省已建立了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救助等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着力为城乡百姓织起了一张“防大病、兜底线”的疾病保障网——
基本医保保底作用充分发挥。截至2015年年底,全省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145万人、8285万人;城乡居民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420元,全民医保制度基本实现全覆盖,1亿人口“病有所医”有了“兜底线”的基本制度保障。
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面推开。2014年10月1日,我省在全国率先全面推开新农合大病保险,城镇居民大病保险也从2015年起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均实行省级统筹、即时结报。仅在2015年,就有215050人次参合农民、27652人次城镇居民享受到了“二次报销”的“福利”,补偿金额分别为6.73亿元、2.07亿元,城乡居民大病就医负担明显减轻。
困难群众大病补充保险试点积极推进。迈向全面小康,贫困是绕不过去的障碍,疾病是挡住路程的顽石。为有效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焦作市自2015年率先开展困难群众大病补充保险试点工作,由商业保险机构经办,通过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大病补充保险、医疗救助等各项医保制度的紧密衔接,对困难群众看病医疗费用再次给予报销。今年6月,我省下发《河南省医疗卫生脱贫专项方案》,要在全省建立困难群众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力求找准“病根”、开好“药方”,最大限度地减轻贫困人口和困难群众看大病的就医负担。
医保支付制度改革扎实推进。支付制度改革是牵住“看病贵”牛鼻子的重要举措。我省全面推行总额预付、按病种付费、按床日付费、按人头付费等综合支付方式改革,并全面推行“先诊疗、后结算”的服务模式。与此同时,正在宜阳、息县、武陟等地推行的按疾病分组分类支付办法,以促进医疗机构加强自我管理,规范医疗行为,切实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成为叫响全国的“河南经验”。
商业健康保险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是推动医改的生力军,也是服务全民健康的重要抓手。2015年我省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快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近年来,洛阳、郑州等地先后将城乡居民基本医保交由商业保险公司经办,实行“政府主导、管办分离、委托服务”,在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增强对医疗行为和医疗费用的管控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受到国务院医改办的充分肯定。
2
医改攻坚:“家门口”享受优质诊疗服务
“要着力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努力在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5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上取得突破。”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为当前步入深水区的医改工作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自新一轮医改启动至今,步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的我省医改,始终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努力让城乡百姓享受到更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长期以来,由于优质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均,形成“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门可罗雀”的就医格局,加重了百姓的看病负担。引导群众有序就医,就要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特别是要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让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诊疗服务。
因为大部分居民都生活在县域内,深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基本不出县”,就成为深化医改的重中之重,也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关键环节。
2012年10月,我省40个县(市)启动首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2014年11月,全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推开;今年还确定了10个县域综合医改试点县(市)。改革以“取消药品加成”为切入点,切实减轻了患者看病负担,而改革后的落实政府办医责任,则让当地公立医院迎来硬件投入、学科建设等科学规范管理的新时代。
仅在2015年,我省共安排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项目3086个,总投资40多亿元,其中中央补助投资16.6亿元,投资金额再创历史新高;另安排1.22亿元重点支持县级公立医院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对广大城乡百姓来说,更多“家门口”医院正在强起来。
让百姓在“家门口”看病更安心、更舒心,不用“扎堆”大医院,除了靠硬件改善,还要靠“软件”的强力支撑。近5年来,通过“369人才工程”的大力实施,全省共为基层培养引进专科以上医学生31275名,为乡镇卫生院招录本科医学定向生2589人,已培养县级医院骨干医师、乡镇卫生院实用人才、疾控和监督人才、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29015人,力争从根本上解决基层卫生人才短缺的瓶颈问题。
分级诊疗作为新一轮医改大力推进的核心体系建设,为了全面推进“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就医模式,我省自2015年起在巩义市、兰考县、安阳县、息县、郸城县等5个县(市)启动县域医疗联合试点,充分发挥县级公立医院的龙头带动作用和乡镇卫生院的纽带作用,积极构建定位明确、分工协作的新型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而为了让更多居民愿意留在基层看病,今年4月份我省出台政策,要从学科建设、职称晋升、绩效工资分配等方面大力培养家庭医生,并率先在实施分级诊疗的17个试点地区推进居民健康签约服务,实现“2020年每万名城乡居民拥有2—3名家庭医生”的目标。从处理常见病、多发病,到就医需求的科学合理分流,居民家庭“拥有一支打点健康的服务团队”的梦想不再遥远。
全面深化的对外开放又为步入深水区的医改注入了新的活力。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华中分中心今年将完成主体工程建设;中美(河南)荷美尔肿瘤研究院已开展实质性研究,获批成为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仅在2016年上半年,我省医疗卫生单位就与美国、德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签署合作协议8个,新签卫生计生招商引资项目6个,签约资金35亿元。届时,中原父老足不出省,即可享受到更多优质医疗资源。社会资本办医也在积极推进,自2013年以来,全省新建二级以上民办医院58所,吸引投资145.82亿元,满足了人民群众更加多元化的就医需求。
推进“健康中原”建设,深化医改仍在进行:洛阳、焦作、濮阳、鹤壁、漯河、三门峡等6个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有序推进;积极推进社会办医;开展区域医疗联合试点;加快健康信息化建设……可以想见,随着下一步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全面推开、基层医疗机构的持续强大、分级诊疗模式的真正建立,患者诟病的“看病难”特别是大医院看病难,将通过有序就医、合理分流得到进一步缓解。
3
公共卫生:全方位筑牢防病“屏障”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身体健康也在为环境污染、不合适膳食等因素付出沉重的代价,以“治病”为中心的生活理念要逐渐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势在必行。
实践证明,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是保障群众身心健康、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今天的河南,伴随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体系的日益完善,威胁生命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得到规范防治,百姓防病能力、健康素养水平明显提升。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广泛普及。我省自2009年启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基本公共卫生经费由15元增加到45元,扩展至13类47项的均等化免费服务项目正在惠及亿万城乡居民。全省累计建立城乡居民电子化健康档案9495.3万份,建档率达92.2%,儿童、孕产妇、65岁以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健康得到了有效管理。
重大疾病防治措施得力。对结核病、乙肝、艾滋病等重大疾病的规范防治,我省一直在扎实推进。目前全省结核病规范治疗率达95%以上;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1%以下;艾滋病母婴阻断成功率达95.42%,病人病死率降至3.36%;中东呼吸综合征、埃博拉出血热、寨卡病毒等输入性突发急性传染病得到有效防范。全省常规疫苗接种率连续10年保持在98%以上,连续22年维持无脊灰状态,17年无白喉病例报告;手足口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得到有效控制。同时,高血压、脑卒中等慢性病防治逐步规范,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工作扎实推进。
爱国卫生创建工作成果扩大。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础。通过爱国卫生工作的持续开展,全省城乡环境卫生得到有效治理。截至目前,我省有国家卫生城市16个、县城17个、乡镇27个,总数排名全国第五、中西部排名第一;同时有省级卫生城市20个、县城46个、乡镇363个,越来越多城乡居民拥有了整洁有序、健康宜居的生活环境,全民健康理念深入人心。
妇幼健康服务能力稳步增强。妇幼健康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省认真贯彻落实《河南省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积极推动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资源整合,全面推行妇幼健康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与规范化管理,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健全孕产妇与新生儿急救网络,强化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措施,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全力保障全面二孩政策实施。此外,全省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妇女免费“两癌”检查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也取得了新的进展。数据显示,目前我省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下降到4.35‰、5.91‰、10.46/10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走在了中西部地区前列。
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体系日益完善。食品安全是事关千家万户的民生问题。如今,我省公共场所监督示范区持续扩大,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备案有序推进,从源头上为百姓严把“舌尖上的安全”。
根据最新统计,我省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5.6岁。可以说,今天的河南,人民更健康、更长寿。
4
强化监管:多措并举共促医患和谐
“优质服务60条”、“十大指标”监管、“先诊疗后结算”服务……近年来,我省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为契机,持续强化医疗监管水平,着力改善人民群众就医感受,多措并举共促医患和谐。
以病人为中心抓服务。全省以深入贯彻《医务人员行为规范》和“优质服务60条”为主线,以“十大指标”监管和医院评审评价为抓手,大力开展全程优质服务、预约诊疗服务、优质护理服务、“先诊疗后结算”服务,通过狠抓医疗缺陷防范和安全管理,深入开展大型医院巡查,着力改善群众就医感受。我省还不断创新无偿献血宣传和血液管理工作,已5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省”称号,着力保障临床用血需求,确保人民群众用血安全。逐步完善的急诊急救和应急救助机制,保障了全省院前急救体系运行平稳,120院前急救体系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为应对日常出诊和突发卫生事件抢救要求搭建起更加畅通的“绿色通道”。
突出重点强监督。我省扎实推进“平安医院”建设,创新医疗纠纷防范处置,形成了医疗责任保险与医疗风险金同步运行机制,全省已建立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组织95个,受理案件2357起,调解成功率为91%,二级以上医院建立警务室506个,切实维护正常医疗秩序,省卫生计生委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单位”。同时,持续开展的打击非法行医、推进依法执业等专项行动,全省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户次、监督覆盖率、办案数量等主要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有效净化和规范了医疗市场。
落实行业作风建设。我省以“转作风、正行风、树新风”为抓手,把纠风专项治理与行风评议结合起来,狠抓行风建设“九不准”的落实,建立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不良记录制度,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突出问题,民主评议政风行风连续多年排名靠前,多次受到省政府表彰。
5
人口计生:努力创造良好人口环境
计划生育工作事关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我省人口计生工作在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提升计划生育家庭发展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效,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
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在2014年6月3日实行单独二孩政策以来,截至2015年12月31日,全省共受理单独二孩生育申请70129件,发证67322个,生育23529人;在2016年5月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以来,据统计,在2016年1—6月,全省要求办理二孩生育登记的夫妻183293对,已经核实办理登记182884对,出生二孩50613人,基本符合预期。
与此同时,“十二五”期间,我省人口生育水平和变动态势基本平稳,妇女总和生育率保持在1.65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0‰左右,低于省定年均7.1‰的目标;全省出人口性别比保持下降态势,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覆盖率达96%以上,计划生育“十二五”规划顺利完成。
大力实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重视普及婚前保健。河南是全国首批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实施试点,对符合生育政策、计划怀孕的农村夫妇及流动人口计划怀孕夫妇免费提供19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截至2015年底,我省农村地区计划怀孕夫妇目标人群检测覆盖率达93.46%,今年我省还将进一步推进项目实现城乡全覆盖。此外,在今年出台的新版计生条例中,除了修订延长了婚假、生育假外,我省提出对参加免费婚检的新婚夫妇给予多享7天婚假的“福利”,进一步强化人民群众自我健康意识,切实为广大城乡居民搭建起出生缺陷疾病防护网。
推进计划生育家庭扶助保障制度。2015年,省政府将城乡统筹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扶助制度列入全省十大民生工程,实施城镇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扶助制度,对年满60周岁的城镇独生子女父母给予每人每年960元奖励扶助金,是全国第4个建立城乡统一的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扶助制度的省份。在今年5月份下发的全省新版计生条例中,我省再次对独生子女父母给予关爱,在全国“首创”独生子女养老护理假,实施“独生子女父母年老住院期间给予其子女不超过20天的护理假”政策,着力解决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难题。
强化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通过持续推进整合基层卫生计生资源,我省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得到强化,全省基层计生干部队伍得到稳固,全省85%以上的村级协会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